突破傳統:AI與標識特徵塑造敵我識別新格局/蔡元鴻
蔡元鴻(軍武科技觀察家)
2022年持續至今的俄烏衝突,使無人載具與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因此,如何在戰場環境中準確執行敵我識別,已成為軍事科技的核心發展之一。傳統的敵我識別方式在電子戰干擾、惡劣天氣和複雜戰場態勢下,愈加顯現其局限性。本文將朝結合傳統技術與創新的標識特徵技術,探討AI敵我識別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目前軍事上主要依賴以下三種敵我識別技術:
一、雷達與IFF應答機:友軍透過加密信號與應答機進行身份確認,但易遭敵方電子莢艙干擾或模仿訊號。
二、光學與紅外識別:基於光學與熱顯像技術,分析目標的外觀或熱圖像顯影,但在惡劣天候下效果有限。
三、GPS與態勢數據融合:整合友軍位置數據與指揮系統進行識別,對信號的穩定有高度依賴性。
上述的技術雖然成熟,但面臨高強度電子戰與隱蔽戰術的挑戰,準確性和可靠性難以保障。因此,結合標識特徵與AI進行創新敵我識別,或將成為一項新的突破。
「標識特徵」是一種將物理標記,或是電子訊號整合於士兵個人裝備的新方式,輔助A.I在多變戰場環境中快速區分敵我。這些標識特徵分為三大類:
一、可視化標識
1、色彩與光學標識:使用特殊紅外反射材料或LED動態燈光,在不同光線條件下提供明顯標記,方便AI快速判斷。
2、可編程光信號:透過閃爍模式、頻率變化等加密信號,減少敵方仿製的可能性。
二、非可視化標識
1、無線通信模組:如RFID或短距離無線電設備,發出加密身份信號,A.I無人載具可檢測周圍信號判斷身份。
2、紅外與激光標識:在紅外線波段或激光波段發射隱蔽信號,避免敵方直接偵測。
三、行為與生物識別輔助
1、行為模式學習:A.I通過學習友軍士兵的行進路徑、戰術手勢或作戰動作,輔助敵我識別。
2、生物識別數據結合:包括心率、步態與語音特徵,進一步增強識別的準確性。
誠如前述,「標識特徵」的研究與發展,可能成為A.I辨識敵我雙方的重要技術,其優勢在於能快速整合於現有裝備中,並在短時間內部署於戰場,實現高效響應。此外,標識特徵技術具備靈活適應多樣戰場條件的能力,無論是在光學、紅外線還是電子環境中都能發揮作用。最重要的是,透過結合多模態數據,A.I系統能顯著提升判斷的準確與穩定兩點特性,從而有效降低誤擊的風險。
然而,這項技術也伴隨一些潛在的劣勢。例如,敵方可能通過複製或模仿標識特徵進行欺騙,對系統造成干擾。此外,標識特徵的信號有可能暴露友軍的位置,對安全性構成威脅。而此外在惡劣的戰場環境下,標識裝置還可能面臨損壞風險,進一步影響其功能的穩定性。因此,如何平衡標識技術的效能與安全性,是未來發展中的一大課題。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局限性,A.I與標識特徵的融合,未來可沿多個方向拓展。首先,多模態融合將成為發展的關鍵。通過整合光學、紅外線、雷達與標識數據,可構建一個全方位的敵我識別系統,實現多重感知能力的協同應用。其次,分散式協作網絡也是重要的技術突破方向。友軍的無人載具可以通過共享數據,形成一個高效協同的作戰網絡,有效提升整體作戰效率與應對能力。
此外,動態加密標識將為提升系統抗干擾能力提供解決方案。透過讓標識信號隨戰場情況動態變化,能有效減少敵方的仿製與干擾行為。最後,生物識別的深度整合則為標識技術的安全性與唯一性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將標識特徵與個人化生物數據(如心率、步態等)結合,能進一步增強系統的辨識準確性,同時降低識別錯誤的風險。這些方向的拓展不僅能為A.I技術提供新的應用場景,也為未來戰場的敵我識別,開創更高效且安全的技術解決方案。
目前,戰場上的無人載具雖已結合A.I,但在敵我識別能力方面仍有明顯不足。這一缺陷導致無人載具難以與人類部隊進行有效的協同作戰,甚至可能因識別錯誤造成誤傷友軍的風險。而在高壓作戰環境中,大量投入此類裝備,若缺乏完善的敵我識別機制,恐怕會對作戰效能與士兵安全造成不良影響。
然而,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未來若能在標識特徵與A.I融合上實現重大突破,無人載具將不僅能準確執行敵我識別,還能與友軍部隊進行高度協同的作戰行動。這不僅將大幅降低人員損耗,還有助於提高整體作戰效率與部隊的戰場存活率。
由此可見,未來的戰爭形式,或將因無人載具與A.I的進步而發生根本性變化。如何在技術應用與安全風險之間取得平衡,並確保新技術的可靠性與可控性,將是軍事科技發展的核心課題之一。而「敵我識別」作為A.I戰場應用的基石,也勢必成為未來軍事技術競賽的重要領域。(照片示意圖資料照)
- 記者:ELAINE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