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飄起酥菜香/王光慧
王光慧
隨著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街上不時地傳來鞭炮聲,新年的味道漸漸地濃厚起來,空氣中也開始彌漫著炸酥菜的香甜的氣息。
過新年炸酥菜是我們這裏的一個習俗,就是用麵粉把蔬菜裹起來,放在油鍋裏炸熟了,也叫“過油”。那時候,大家生活的條件都不算好,平時別說吃上大魚大肉了,就是連吃油都是一種奢望;每到年底,人們才捨得把省吃儉用攢下的一點油拿出來,有豆油,菜籽油,還有剛剛買來的豬板油,更多的時候,是這些油倒在一起做成混合油。炸菜用的食材一般是土豆,把它們切成手指粗的長條,放進鍋裏焯一下,原來又硬又白的薯條變得軟軟的了,半透明地閃著光亮。把熱氣騰騰的薯條放進花椒粉、鹽、麵粉等攪拌成稀薄的麵糊裏,就可以用來做炸薯條。把蘿蔔剁成細細的小顆粒,擠掉多餘的水分,加上雞蛋、麵粉和花椒、茴香等佐料粉進行攪拌,然後團成一個個鴿子蛋大小的圓球,就可以做炸丸子;我們還把鮮嫩的蓮藕切成小片,中間夾上肉餡,裹上面糊,就可以炸成炸藕盒。當然,香椿、豆腐塊、五花肉、小魚等,只要能吃的菜品,都可以做成不同口味的酥菜。
等這些前期工作完成以後,我們就在院子裏支起一口大鐵鍋,燃起了劈柴,火苗子呼呼地燃燒起來,鍋裏的油不停地冒著金黃色的汽泡泡,隨著騰起的輕煙,也散發出油香。鍋底的火要不溫不慍,火勢太強,容易炸糊,外焦內生,不能食用;火勢太差,油溫也低,容易把菜炸得太幹,沒有酥脆的感覺。鄉村小院、柴火、鐵鍋、太陽,散發的是人間煙火的氣息,給酥菜增加了古樸、醇厚的色彩。漸漸的,鍋裏冒出的汽泡泡平靜了下來,從鍋底翻騰出大大的油花,我們夾起裹著麵糊的土豆條一個個地放進鍋底,等酥菜翻著油花定型以後,就把它攪拌兩下,黏在鍋底的菜就漸漸地漂了上來,顏色也由白生生的漸漸變成了金燦燦的,再由金燦燦的變成淺褐色,用筷子攪拌一下鍋裏,能夠聽到嘩嘩的聲音,就可以出鍋了。
炸過油的酥菜顏色非常的漂亮,油汪汪的,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兒。等酥菜稍稍涼了一下,夾起一塊放進嘴裏,吃起來是外焦裏嫩,香甜無比。炸過的蘿蔔丸子吃起來也是又香又脆,伴隨著咯吱咯吱的清脆的響聲,滿口清香。酥菜涼透了以後就會吸潮發軟了,沒有了以前的香脆的感覺,我們就在鍋裏燒上一碗水,放上蔥、薑、醋、精鹽、和胡椒、辣椒等佐枓,放進酥菜煮上兩分鐘,再加上幾片翠綠的菠菜,滴上香油,一碗紅綠相伴、酸溜溜、辣乎乎、香噴噴的酥菜湯就做好了,看起來就十分的誘人。
有人說,吃了過了油的酥菜,來年才能富貴有餘,生活幸福美滿,因此,炸酥菜逐漸形成了一種習俗,一種過年的儀式。炸酥菜的時候有很多講究,酥菜“炸老了”不能說是“炸糊了”,“炸好了”不能說“炸完了”,更不能說“炸了了”,為的是來年能夠大吉大利,有個好彩頭。當然,過了油的酥菜都要用小竹籃子吊在粱頭上,因為每年的第一碗酥菜都是要用來敬神、敬祖宗的,剩下的酥菜,只有在來客人的時候,才取出一碗做成酥菜湯接待客人。有時候,我們實在饞了,才從上面取出來幾塊,吃起來濃香軟糯,嘴上、手上滿是油脂,心裏也是開心極了。
現在,我們生活水準提高了,以前只有在過年才可以吃到的美味,已經進入尋常生活了。想改善生活的時候,我們就做炸酥菜吃;集市上、餐館裏也都有賣酥菜的,他們守著一個熱氣騰騰的大油鍋,邊炸邊賣,周圍籠罩在香噴噴的氣息裏;我們附近還有一家餐館,居然把炸酥菜丸子湯做出了名堂,每天都能夠賣掉一千多碗。酥菜已經不再是稀罕的食物了,但是,過年炸酥菜的習俗,我們還一直保留著,因為那是對傳統習俗的懷念,也是對我們祖先留下的美食文化的傳承。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