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最盼清明節/徐成文

母親最盼清明節/徐成文

徐成文

每逢清明節,人們或思親念故,或傷春悲秋,情感豐富而深沉。母親卻是個例外,她盼清明節,盼得熱切,盼得執著,期盼中滿是對往昔歲月的眷戀和對家人團聚的渴望。

日子還在三月裏徘徊徐行,母親總是撥來電話,永遠是那句“清明節一定要回老家哦!”她的語氣,滿是期待。清明節那天,我扔掉生活的苟且,把車拐進通往老家的鄉村公路,向老家逼近,朝母親張望。

父親離世多年,每年的清明節,母親會帶著我們去父親的墳塋前祭祀,表達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彼時的母親,腿腳還算硬朗,極少趕集的她,也會在清明節前,徒步七八公里,精心挑選祭祀時所需物品——紙錢、香燭、蘋果、白酒……回家後,母親戴上老花鏡,那雙手雖已佈滿老繭和歲月的痕跡,卻依然輕柔地將蘋果擦洗乾淨,小心翼翼地裝入早已花紋模糊的瓷盤中。那個瓷盤,是父親送給母親的唯一生日禮品。或許父親不懂愛情的浪漫,但在母親的眼中,實用的餐具遠比一束嫵媚的玫瑰更為動心,因為那承載著他們相濡以沫的歲月。

原以為母親只邀請我一小家人回家祭祀,我們到達時,哥哥姐姐攜家人早我而到,他們正陪伴著被歲月印刻變老的母親。母親猶如小孩,在姐姐的指導下,穿上嶄新的衣褲,要以精神抖擻的方式,去“約會”與她相親相愛的父親。

父親的墳塋與老家只有一座山梁之隔。我們拿來砍刀,將父親墳塋四周那些肆無憚忌、張牙舞爪的雜樹枯草進行清除。父親生前總喜歡將庭院打掃得一塵不染,而今,我們如當年的父親,將專屬他的“庭院”收拾妥帖,願天堂裏的父親在春日裏盡享陽光的照耀,不再有塵世的煩憂。

母親立於父親墳塋前,乾癟的臉龐莊重嚴肅,眼神中滿是深情:“你在那邊還好吧。孩子們都回家看你了,我們都健健康康,放心啊……”我知道父親與母親那些樸素的愛情故事,沒有玫瑰醇香,沒有花前月下,他們攜手共進,給我們幾個孩子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家,那是歲月沉澱下來的最珍貴的情感。

我們九十度的鞠躬,給勞苦功高的父親獻上最崇高的敬禮!

春日的陽光耀眼而暖和。哥哥姐姐跑到廚房裏,精心為我們一大家人做飯燒菜。我的廚藝不精,就陪著年邁的母親,在敞亮的地壩,與她說說鄉村的過往,聊聊城裏的新事。母親拿出糖果,在孫輩們眼前一番炫耀,嘰嘰喳喳的孩子們,如鳥雀歸巢,停下嬉戲,聚集到母親身邊,母親一人一顆棒棒糖,然後充當一次教育者——清明節是一個重要節日,不要忘記祭祀自己的祖先,不論你們長大後走多遠,這裏才是你們的根基……孩子們如小雞啄米,表達決心紛紛散去,他們的世界裏,應該比我們更為絢爛,但對傳統的堅守也更為執著。

清明時節,草木萌發,萬物蘇醒。母親提議,到門前那片草壩上踏青吧。天!鬥大的字不識一籮筐的母親,居然文縐縐冒出一個城裏人常掛在嘴角的“踏青”一詞。踏青就踏青吧,我們攙扶著母親,跨溝越橋,來到那片荒蕪的草壩。草壩上,綠草如茵,像是給大地鋪上了一層柔軟的綠地毯。嫩綠的小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向人們招手致意。草叢間,野花星星點點,紅的、黃的、藍的、紫的,它們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圖案。蝴蝶在花間翩翩起舞, 宛如靈動的精靈;蜜蜂忙碌地穿梭其中,嗡嗡的聲音為這寧靜的草壩增添了幾分生機,奏響了春天的樂章。

母親滿眼是歡喜,她蜷縮在冬日的苦寒中,數星星盼月亮,清明節姍姍而至,她可以勇敢地邁出堅實的步伐,在暖融融的春日,舒展老胳膊老腿腳,看燕子呢喃,觀百花綻放。母親身體康健時,每年的清明節,她會甩掉沉重的棉衣,在田地間勞作,搓一塊玉米團,栽幾珠南瓜苗,鋤一些野雜草。清明節,母親最為忙碌,她知曉春日的繁忙定會帶來盛夏豐碩的果實。母親的孩子們,走出書齋,摒棄繁雜,在大自然裏,來一個深呼吸,讓鮮豔欲滴的花花草草,充盈在平凡的日子裏,感受著家的溫暖和親情的可貴。

清明節,承載著母親對父親的緬懷、對家人團聚的期盼以及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它是歲月裏的一抹溫情,永遠在我們心中流淌。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