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誼兒童動畫獎台灣兒童創作組揭曉 獲獎作品半數來自偏鄉

【記者 彭姿穎/台北 報導】信誼基金會舉辦16年的「信誼兒童動畫獎:台灣兒童創作組」得獎名單今(29)日揭曉,兩部特優作品分別來自泰雅族的《金洋村的兩天一夜》與阿美族孩童的創作《生命之地》,作品從部落到環境關懷,也傳承文化、探索未來。
這一屆共收到來自台灣32所國小及7個工作室的126件作品,在教育部長鄭英耀、終身教育司長梁學政、國教署簡任視察陳錫鴻、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長馬湘萍、台中市立圖書館長曾惠君、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董事曾淑賢等共同揭曉下,頒出16個獎項,包括特優2部、優選3部、佳作5部及入選獎6部。獲獎作品中,半數來自偏鄉地區,2部特優作品都是出自東部原住民孩童創作。

▲教育部長鄭英耀出席第16屆信誼兒童動畫獎頒獎典禮,也讚揚每一位小導演對這片土地的認同和創意。
教育部長鄭英耀於致詞中,感謝信誼為台灣兒童教育默默做了許多希望工程,特別是對閱讀推動的貢獻,鼓吹「親子共讀」讓閱讀從小在家庭扎根。席間並兩度請來賓為張杏如董事長和信誼團隊鼓掌30秒,謝謝信誼對親子教育和動畫教育的卓著貢獻。鄭部長恭喜獲獎團隊外,也讚揚每一位小導演對這片土地的認同和創意,透過團隊合作將這份關懷轉化為令人感動的動畫。
兩部特優作品分別來自泰雅族與阿美族孩童的創作。《金洋村的兩天一夜》,四位泰雅族學童用動畫共同詮釋了他們的家族故事,故事細膩地描繪南澳金洋村的椴木香菇種植過程,讓觀眾身歷其境,感受用天然方法種植香菇、和大自然共存的辛勤耕耘與美好。故事中的種香菇主角阿公,還特別到頒獎現場和孩子一起感受獲獎的喜悅。
另一部特優作品《生命之地》,是花蓮港口國小孩童作品,雖由8位學生共同創作,全校學生卻都興奮的一起到台北來領獎(全校只有10位學生)。內容以科幻與文化傳承為主題,描述地球暖化導致人類遷徙到新星球,卻因世代價值觀的衝突而面臨生存考驗。作品巧妙融合未來科技與傳統智慧,讓觀眾在寓教於樂的故事中思考環境變遷與文化保存的議題。

▲優選-星星星傳奇-宜蘭萬富國小作品。
兩部特優作品,都是結合在地藝術與專業動畫老師的熱誠共同指導完成。《金洋村的兩天一夜》是在地攝影老師陳恆鳴規劃,由六年前移居花蓮的動畫推廣老師張淑綿,帶領孩童進行的動畫創作。《生命之地》則是嫁作阿美族媳婦的王力之老師,在港口國小邊成立藝術中心後,利用暑假邀請動畫老師張淑滿到花蓮帶領孩子創作的成果。
透過動畫,孩童將生活經驗轉化為動人故事,從地方文化到環境關懷,展現兒童敏銳的觀察力與想像力。3部優選作品各具特色。《鸚鵡學校》是由獎項常勝軍陳建廷老師指導的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小學生團隊的作品,以一隻「選擇性緘默」的鸚鵡為主角,描繪孩童在學校中的適應與成長。作品透過簡潔溫馨的敘事方式,傳遞接納與理解的重要性。《星星星傳奇》 是宜蘭三星萬富國小學童的作品,創意結合宜蘭三星鄉的地方特色,透過幽默的方式講述三星蔥、銀柳與上將梨等在地產業,充滿童趣與地域文化,讓人印象深刻。《下一次要去哪裡玩》 則是台東海端初來國小學童的作品,將一次校外教學旅程轉化為動畫,以地景踏察的方式,結合真實歷史與個人探索,成功讓觀眾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與旅行的期待。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表示,「信誼兒童動畫獎」創辦16年來,致力培養兒童動畫創作人才,推動台灣兒童動畫教育。自2014年起增設的國際組獎項,十年間,參與作品數年年創新高,來自100多個國家創作者踴躍參與,已成為國際間最具影響力的動畫獎項之一。2019年起增設的「台灣兒童創作組」,六年來致力台灣兒童動畫教育的扎根與發展。欣見熱情投入動畫教育的教師們不辭辛勞擠出有限的時間投入動畫教育,有的教師甚至跨校至偏鄉教學,帶領更多學童參與動畫創作;這一屆並出現曾經獲專業組獎項的年輕動畫創作者,如今不僅持續創作,也投身兒童動畫教育行列。(照片:信誼基金會提供)
- 記者:好報 企劃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