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連日燒不停 醫揭:最棘手的疾病

幼兒連日燒不停 醫揭:最棘手的疾病
「孩子持續多日發燒不適且原因不明!」這不是新的傳染病毒出現,可能是川崎病。(示意圖/Flickr CC License,攝影者mulan)

[NOWnews今日新聞] 「孩子持續多日發燒不適且原因不明!」這不是新的傳染病毒出現,可能是川崎病,也是兒科專科醫師認為最棘手的疾病。醫師提醒,若患兒持續發燒超過五天,且有相關症狀,應盡速就醫治療。

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小兒心臟專科醫師徐萬夫說明,川崎病在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富作醫師在國際期刊上提出病例報告,經過了數十年的研究,已經讓川崎病的診斷與治療有了初步的方向與指引,大幅降低孩子因為川崎病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然而,目前對於造成川崎病的確切成因仍然沒有答案,加上川崎病患的症狀表現不一定會同時出現、或是有些病患表現並不典型,在第一時間要做出川崎病的診斷有時並不容易。

徐萬夫提到,台灣兒科醫學會曾經於2010年進行一項全國五百多名兒科專科醫師的調查發現,川崎病竟是兒科專科醫師認為最棘手的疾病;即反應出川崎病在臨床診斷上的挑戰。

如果沒有時段讓病童接受治療,川崎病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徐萬夫指出特別是心臟方面的問題,例如冠狀動脈擴大與冠狀動脈瘤等,因此,即時的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依據目前的治療指引,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是第一線的治療方法,這些治療可以快速改善病童的臨床症狀且顯著減少出現冠狀動脈併發症發生的風險。

徐萬夫提到,本院近期收治一名一歲女童近日因發燒、流鼻水及嘔吐等症狀入院,而在經過一系列診療後,最終被確診為川崎病。該女童在住院前並無特殊病史。在入院四天前,女童開始出現發燒、流鼻水和嘔吐症狀。兩天後,家長帶她至診所就醫,並開始服用症狀控制藥物。

不過病情未見好轉,仍然有持續高燒和嘔吐狀況,徐萬夫透露,家長隨即帶她至本院兒科急診就醫。於急診室做相關身體檢查顯示,女童嘴唇發紅乾裂、雙側眼結膜充血、手腳掌紅腫,軀幹部位出現紅疹,並且卡介苗注射部位皮膚也有發紅現象。因為此時已經符合診斷川崎病的臨床要件,入院後隨即給予川崎病第一線藥物免疫球蛋白治療及阿斯匹靈後,病童隨即退燒且上述臨床症狀改善,在持續觀察經過36小時沒有再次發燒後讓病童出院。

然而在經過一週後,病童再次出現有發燒嘔吐情況,眼皮發紅浮腫,至三總門診就醫經過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冠狀動脈已經有擴大,故判斷為頑固性川崎病,於是立即再次住院,期間接受了川崎病第二線與第三線藥物的治療,病童雖然第一時間會退燒且抽血顯示發炎指數改善,但在多日後又會再次發燒,後來在使用第四線的藥物後,病童的狀況終於獲得控制,然而由於冠狀動脈擴大病變的關係,需要使用抗凝血藥物預防血栓形成,在經過一年的追蹤治療下,病童的冠狀動脈狀況控制良好,沒有發生狹窄與血栓導致血管阻塞的事件。

徐萬夫提醒,這名一歲女童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川崎病案例,以下提供一些早期識別川崎病的關鍵徵兆,若患兒持續發燒超過五天,並伴隨口腔黏膜變化(嘴唇發紅乾裂、舌頭發紅等)、雙眼結膜充血(通常沒有合併分泌物)、頸部淋巴結腫大(通常為單側)、手腳腫脹發紅、多形性紅疹(通常在軀幹及四肢)其中四種以上的外觀症狀,即應提高警覺。

若符合川崎病的診斷,徐萬夫解釋,臨床醫師可能會進一步安排抽血檢驗以評估病童的發炎狀況以及心臟超音波檢查以評估冠狀動脈是否受到影響。治療第一線藥物為免疫球蛋白及阿斯匹靈,大部分的川崎病童都會在24小時內明顯退燒且臨床症狀改善;出院後醫師會再安排定期於門診進行心臟超音波追蹤評估是否出現冠狀動脈病變的情形。

如果在經過第一線的藥物治療後,病童仍然持續有發燒,或是有發生以下狀況時,就要懷疑是頑固性川崎病:
持續發燒:如果病童在接受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後, 24至36小時後仍然持續發燒
退燒後再次發燒:若病童在治療後的兩週內再次出現發燒,在排除其它引起發燒的原因後,需進一步評估是否為頑固性川崎病
持續的川崎病相關表現:包括皮膚與黏膜的持續發炎,以及冠狀動脈的擴大等

徐萬夫強調,由於頑固性川崎病童發生冠狀動脈病變的風險更高,且目前研究對於頑固性川崎病的最佳治療方式也有待更多的研究提供臨床證據,所以對於臨床醫師來說,即時的識辨評估病童是否可能發生頑固性川崎病、依據病童的狀況制定個人化的評估與診療方式、與家長和照顧者充分說明解釋及提供支持等,都是很重要的議題。



相關新聞


法式優雅非天生!為何法國女人吃不胖?營養師盤點5大秘招


北醫攜手拜耳簽產學合作MOU 台灣將成「亞太資料庫分析樞紐」


處方箋改革遭醫界強烈反對!健保署:僅針對牙科試辦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