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附中高一學生參訪慈濟 學習NGO精神與SDGs願景
為了深化學生對非營利組織的認識並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接軌,慈大附中高一學生前往慈濟基金會參訪,讓學生認識花蓮深耕之慈善組織及組織於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價值。
課程邀請各領域業師分享慈濟在全球的慈善行動,蔡婉愉老師分享她的成長經歷時坦言,自己最初對慈濟一無所知,是從臺南慈中到慈濟大學的學習過程中,逐漸認識慈濟,見證慈濟如何透過實際行動幫助有需要的人,從對弱勢家庭的長期關懷到國外賑災的急難救助。
郭芷君老師以2023年土耳其大地震引導學生思考慈濟基金會的行動與永續發展目標的關聯,譬如永續發展目標十一「永續城鄉」,學生提到面對災難頻傳的現在,擁有兼顧環保與建築強度的建築是重要的,而這也是九二一大地震後證嚴法師提出鋼筋鋼骨混泥土的建築模式援建學校。
此外,張純樸老師介紹慈濟大學創立「無語良師」的教育理念,體會大體老師對醫學教育的無私奉獻,「寧願在身上畫錯千刀也不願在病人身上畫錯一刀」,感受教育志業大捨無求的精神。
接著,學生前往慈濟醫院參訪「大愛醫療溯源館」,探尋慈濟醫療志業的起源。吳淑潔老師介紹證嚴法師自1966年創立克難慈濟功德會後,如何從義診濟貧發展至今日完善的醫療體系。學生從海報及影像紀錄,體會當初在東部籌辦醫院的艱辛過程與挑戰,至今慈濟醫療體系的發展更是來自無數人的愛心累積與奉獻。
另外也邀請曾任泰北國際志工的吳冠霖、黃崇恩學長分享,在海外服務的過程讓學長發現收穫遠比付出的多,藉由親身參與的經驗,鼓勵學弟妹們踴躍報名國際交流,透過當地活動的體驗和志工服務,豐富自己的生命歷程與視野。
這次參訪課程是慈大附中校訂必修課程「慈濟NGO與SDGs」的一環,透過實地學習汲取經驗讓學生獲益良多,對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角色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有不同角度的理解,讓學生不僅從課本中學習知識,更能在實踐人文關懷精神成為一位慈悲利他的全球公民。
撰文:葉宜鑫攝影:方怡琇、官振驤、郭師企、王靜誼
- 記者:TCnews慈善新聞網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