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藝文 人氣藝文

發刊詞:堅持 (4 年前)

我認為講義最大的特點在於「堅持」。儘管時代快速變遷,34歲的講義依然一本初衷,走自己的路,非常難能可貴。 游智維 致力於「老宅再生」及推廣在地的客製化旅行 詳全文

烏魚記

烏魚記 (4 年前)

圖說:●九降風中,彌漫著一股金黃色的香腥味 孩子們會知道自己在多年多年以後,必須以另一種方式,尋追遠離他們而去的雙親嗎? 每年冬至前後的烏魚汛是母親最惦念的事,因為隨著魚群洄游之後,離家在外的… 詳全文

國家地理新鮮聞:鸚鵡伸援手助同類

國家地理新鮮聞:鸚鵡伸援手助同類 (4 年前)

圖說:在動物王國中,也存在著無私精神 動物間的無私精神 無私並非是人類獨有的特性,蝙蝠和老鼠都會幫助熟悉或陌生的同類。近年,科學家首次發現,原來鳥類也會互相幫忙。 歐洲的科學家將八隻非洲灰鸚鵡… 詳全文

什麼是冥想? (4 年前)

瑜伽大師的教導與解答 西方世界對於冥想的認識還不夠真確和全面。有些人認為它是專注,有的人認為它是一種無聲的祈禱。例如,《大英百科全書》將「冥想」(Meditation)解釋為「專注」(Concentration),… 詳全文

難得的歲月靜好 (4 年前)

感恩疫情期間,讓我終於體會了「靜」 兩年前退休後,似乎並沒有結束忙亂的生活,朋友的邀約聚會反而增加許多,也礙於友誼交情難以拒絕。直到進入疫情期間,反而有更多的時間和妻子在家喝喝咖啡泡泡茶。近… 詳全文

紐約時報新視界:認識暈眩 (4 年前)

判斷暈眩的可能原因 暈眩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可能是由某一潛在疾病引起,但也有可能根本沒有任何疾病。無論如何,面對自訴暈眩的病人,醫師應當仔細確認原因是否為中風、多發性硬化症或腦部腫瘤… 詳全文

費文書房:所謂努力,不過是為了戰勝人生的殘酷 (4 年前)

聽朋友說起過這麼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來自貴州的男生,在上二年級的時候父親就因為一場車禍去世了。一個家瞬間沒有了支柱,母親也沒有工作,日子過得異常艱難。 母親在媒婆的勸說下改嫁,再婚之後卻發現… 詳全文

我這樣過周末:無關風與月 (4 年前)

兩個遲暮婦人,變成舞文弄墨的文學家 我倆因晨間練氣功相識,無意間聽我談起蔣勳老師在網路上談蘇東坡,還隨口背出幾首經典佳句,引得她興致勃勃,從此把嫻熟的詩詞,用影印後的廢紙,裁剪成小片,抄下來… 詳全文

禮物就是提昇自我涵養的絕佳機會 (4 年前)

總是掛念著想送某人合適的東西,是身而為人的崇高行為 致謝、慶祝、示好……禮物總是飽含了心意。該如何傳達心意,是生活行為的重要課題。總是掛念著想送某人合適的東西,是身而為人的崇高行為。 ●別只用… 詳全文

當心打開的時候:這樣的事情,怎麼跟孩子說

當心打開的時候:這樣的事情,怎麼跟孩子說 (4 年前)

就在我提筆寫這篇短文不久前,短短十天內,加拿大社會先後發生了兩樁震慟全國,也驚撼世界的不幸事件。一件在西岸,一件東岸。 五月底,西岸卑詩省的甘露市(Kamloops)在一間關閉已久的校舍相鄰地底,初… 詳全文

發刊詞:正向理念 (4 年前)

講義適合各種年齡層的人閱讀,它能激勵大眾朝正向角度發展,促進社會的祥和安樂。 陳隆輝 長年致力於蘭花培育、推廣,曾獲「神農獎」殊榮 詳全文

荒島上的一本書

荒島上的一本書 (4 年前)

圖說:●洪範出版《許地山小說選》書影 在遙遠的小島上生活,陪伴我的只有一本書:《許地山小說選》 「如果你飄流到荒島,只能選擇帶一本書,你會挑哪一本?」 這是和閱讀有關的考古題,我不只一次被問過,… 詳全文

老媽的電話簿

老媽的電話簿 (4 年前)

這不僅是聯絡工具,更是本翔實記錄家族成員的家譜 出生於日治時代的老媽,童年時期是在貧瘠的澎湖離島上度過。離島上的男子,多數註定要一輩子在海上討生活,而家裏的女眷,平日就在珊瑚化石堆砌而成的防… 詳全文

國家地理新鮮聞:公象愈老愈有異性緣

國家地理新鮮聞:公象愈老愈有異性緣 (4 年前)

圖說:處於發情期的成年公象情緒較為急躁 中老年公象的「發情狂暴期」 一項新近的研究發現,在非發情期時,年紀較長的公象移動極為遲緩,可一旦進入了發情期,步伐就會變得比年輕的競爭對手還要敏捷,而且… 詳全文

總編輯的話:走路使你添壽 (4 年前)

固定在紐約時報撰寫養生專欄的作家,除了Jane E. Brody,還有一位較資淺的Gretchen Reynolds,她曾獲得普立茲獎,作品散見各大媒體。她在紐約時報的最近兩篇文章*介紹走路的種種好處,簡介如下: 首先,她… 詳全文

康蘇格拉的朵朵白雲

康蘇格拉的朵朵白雲 (4 年前)

從唐吉訶德式的夢幻中,回望童年 馬德里的六月清晨是很迷人的,鮮花盛開,沐浴著旭日東昇的朝氣蓬勃,這座古典與現代交織的城市,充滿了西班牙輝煌歷史留下的痕跡。我們在旅館的大廳,等候著導遊來接我們… 詳全文

講義保健室:五分鐘伸舌頭體操避免吞嚥障礙

講義保健室:五分鐘伸舌頭體操避免吞嚥障礙 (4 年前)

圖說:●①把嘴巴張大,重複二至三次伸出舌頭收回的動作②再左右搖動舌尖二至三次 早 上起床,於洗臉臺洗完臉後,我會花點時間看著鏡子,慢慢地伸出舌頭做「伸舌頭體操」。 做法很簡單。首先把嘴巴張大… 詳全文

錢復專欄:談房價問題 (4 年前)

國民住宅仍未能解決高房價 三十四年前我從美國回到臺灣,面對國內很多嚴重的經濟問題,其中之一便是房價。當時的年輕人,即使長年不吃、不喝、不用,薪水仍無法負擔一間小房子。對此憤怒的青年,要求政府… 詳全文

牛肚吃法,東西大車拚

牛肚吃法,東西大車拚 (4 年前)

圖說:●厄瓜多牛肚(Guatita Ecuatoriana),以花生醬為基底,看起來像咖哩 厄瓜多牛肚vs.臺式滷牛肚 新婚第一年,看著海外朋友們如火如荼地準備年菜,我也開始覺得緊張。 心中早已經列出清單,卻未曾仔細… 詳全文

總編輯的話:一個生日的里程碑:80歲了 (4 年前)

紐約時報撰寫養生專欄45年的Jane E. Brody,最近發表這篇80歲生日感言,摘譯如下: 當我的一個五十多歲的女性朋友知道,我將年滿80歲時,她說,「現在80歲是新60歲(the new 60),你替我們大家立下一個偉… 詳全文

回家

回家 (4 年前)

學生問我世界上有沒有鬼,我就想起我祖父 祖父過世時我讀小五。那一、兩年,我半夜起床如廁,數度見一熟悉身影貼在通往廁所的木門上。初始,我便懷疑那是祖父,又想著可能是自己睡眼惺忪看走眼,但揉了揉… 詳全文

尋找巨龍:三十年,五千杖 (4 年前)

舉手之勞,給老人一杖之力 生病後,常到住家附近爬山,偶爾看到有些老人撐著綠色竹杖登高。 心裏很好奇,這些新鮮竹杖究竟從何而來?登山客不可能從家裏帶這種柺杖,也不可能自己就地取材,那需要砍伐削竹… 詳全文

費文書房:我家旁邊 (4 年前)

疫情時期,出不了遠門,待在家中的時間變多了,索性拿來收拾房子,順便整理人生。日子一安靜,腦子就格外活絡,不時跑野馬,陳年往事爭相躍出,遙遠而真實。 超過半世紀以前,母親從高雄的國小請調來臺北… 詳全文

錢復專欄:談自殺問題 (4 年前)

珍惜生命 近年媒體減少了自殺的報導,這並非自殺率降低了,而是媒體已經意識到,自殺具有高度的「傳染性」。 導致自殺的原因很多,但終究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因為自殺不但浪費了一條寶貴的生命,更讓親友痛… 詳全文

發刊詞:講義的價值 (4 年前)

講義是一本有深度的雜誌,我最欣賞講義傳達的正向、積極的人生價值。 吳清桂 推廣臺灣花布近15年 詳全文

從「清冠一號」探討疫情下的個人防疫重點 (4 年前)

提昇身心免疫力的「三不五多」防疫祕訣 五月中以後,臺灣的疫情持續嚴峻,現在一到下午兩點,幾乎每個臺灣人都會打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直播,關心最新的疫情數字。增加幾百人確診,死亡人數數十名,這樣… 詳全文

〈大自然的野味&野趣〉兩個和尚抬水喝

〈大自然的野味&野趣〉兩個和尚抬水喝 (4 年前)

圖說:●秋冬地上蚯蚓不如春夏多,只有多吃漿果草莓 我知道,牠們心裏都在默默唱著一句─「我不是一隻被人囚禁的鳥,我沒有忘掉天有多高。」 說起「求偶」這檔事,雌性選擇雄性,大自然中絕大部分的動物似… 詳全文

紐約時報新視界:保持社交距離不孤單 (4 年前)

專家提供的兩劑「抗焦慮疫苗」 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群聚─這是標準的防疫守則,但明顯違背了人性。 人是社會動物,多數人天生喜歡和他人建立關係,人際關係可以消弭壓力和焦慮帶來的有害生理效應,反過… 詳全文

費文書房:橘子的季節 (4 年前)

小時候想吃橘子,得等秋冬盛產季,並且是大年節拜拜時。 我愛吃橘子,年柑、椪柑、海梨,甜的好滋味,酸的滋味好。總是吃完自己的,看弟弟妹妹或鄰居小孩還沒吃,或正在吃,就好心好意說,我來幫你做一朵… 詳全文

標竿集:一位老阿婆和一隻狗 (4 年前)

視動物為親人 在打工的地方,於一處半山腰的一處社區警衛亭旁,以前曾有一隻狗在這裏逗留。人們叫牠為「小黑」,黑色的狗。 小黑幼小的時候,曾經有位熱心飼養動物的管理員,細心照顧,會把吃剩的飯菜,留…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