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委會預算被砍致2大艦難交船 管碧玲盼有轉圜

海委會及所屬機關今年預算遭刪除凍結。海委會主委管碧玲今天表示,有2艘大艦造好卻因此無法交船,預算要解凍也並不容易,甚至影響廠商願不願意簽約,希望這件事能有補救。

海洋委員會及所屬機關今年預算經立院審查,遭刪除、凍結各新台幣10億多元,管碧玲中午接受網路直播節目專訪坦言對海委會影響甚大,刪了以後雖然預算還是比去年多,但有些中長期計畫是越後期需付的錢越多,因此預算增加可能代表剛好進入某些中長期預算後期付款階段。今年卻被砍預算就會導致付不出錢,像今年就有2艘大艦造好了,也無法在今年「取貨」,可能只能待明年再補。

管碧玲說,面臨中國海警威脅,海底電纜可能斷掉,升高到國安規格等多重挑戰,海巡卻面臨執法船隻不足問題,最後只能希望以追加預算方式,或希望黨團朝野協商順利,讓這件事有所轉圜。這次受預算刪減很多部會都受不少影響,被凍結的預算要解凍並不是那麼容易。

對於海委會今年度歲出預算被凍結12億多,管碧玲認為,以往凍結是形式主要是為了讓部會來報告,但這次被凍結12億多,難道要以預算70%去發包。像很多武器裝備要跟國外訂貨,這些都是前一年度年底就要保留決標,待預算到位再正式決標,但現在就要考慮是要以預算100%去保留決標,還是70%,也要看廠商願不願意賭這30%的錢會到位,願意跟海委會簽約。

她表示,像是這次有新興計畫是要給海巡人員購買攔截索增加安全性,這部分去年已經保留決標,今年就只能用造船經費來補。好在這些項目是能自行調節,但有許多項目是無法調節,例如國內旅費被刪減又無法流用,就影響到許多會議可能無法進行,還是希望能有補救措施。

此外,管碧玲也提到中國科研船已形成最新威脅,光海委會掌握的就有74艘、國際期刊則搜得65篇,「我們認為這些科研不純粹是科學研究目的,一定也有戰略目的在裡面」,去年有10個國家、17艘次軍艦經過台灣海峽,可見台灣在國際社會的重要性。

加上中國海警船常常侵入台灣禁限制水域幾個小時,科研船也常襲擾,海巡原則就是面對中國在灰色地帶襲擾,一般是監控驅離,但也要在和平穩定原則下廣播驅離,監控併航。

她坦言,在學術領域希望台灣在國際學術輿論能有發聲能力,強化科研人力。「尤其是海底的地質、地形、水文調查,很明顯就是戰略性資訊」,所以就算遇到中國科研船,海巡人員也一定會第一時間驅離,海巡是相當忙碌和辛苦。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