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也有清明節 駐台代表揭清理石碑有特殊意義

明天是清明節,而印度也有特定祭祖的期間稱「Pitru Paksha」,但奉行「先火葬再水葬」到印度人如何掃墓祭祖,印度駐台代表葉達夫今天受訪表示,先人靈魂常伴左右,可在家中、河岸誦經及打掃,而在他的家鄉,這期間去清理石碑,代表家族中有貢獻國家的人。

和台灣一樣不只在忌日拜拜,印度每年印度曆6月、新曆9月到10月間有長達16天的Pitru Paksha,舉行「Shraddha儀式」向祖先祭獻飯糰(Pind Daan)等食物,且這16天舉止須保持收斂簡樸,包括吃全素、禁酒、禁止婚禮慶典、不能買新的東西,同時也不宜有新的事業;部分地區甚至不能剪頭髮、刮鬍子、剪指甲和穿新衣。

印度台北協會會長、印度駐台代表葉達夫(Manharsinh Laxmanbhai Yadav)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印度祭祖圍繞3大概念,責任(dharma)、業力(karma)以及靈魂永恆(eternity of soul)。

葉達夫進一步解釋,後代有責任感謝祖先讓自己過上更好的日子,這也是後代所虧欠的;而業力指的是後代怎麼對待祖先都將有所迴向;靈魂永恆則基於生命輪迴,祭祖將帶給先人靈魂的安寧。此外,濟貧也是Pitru Paksha的一環。

談及不能買新東西,他笑著分享,有年很想買輛腳踏車,但碰上Pitru Paksha就只好等,當時真的很難熬,但現在回想是件好事,因為Pitru Paksha期間出了新款腳踏車,「我可能買到的是比較好的腳踏車」。

台灣人在清明節會到祖墳打掃清潔並上香,也被稱「掃墓節」,但在印度文化,遺體火化後會將骨灰灑進恆河等聖河,此儀式叫「Asthi Visarjan」。

至於沒有墳墓該如何掃墓祭祖,葉達夫說明,因為靈魂永恆且常在身旁,印度人通常在家中、廟宇或是河岸上就可祭祖,藉由誦經與祖先建立連結,這是很安靜且自省的一段時間,也會維持家中、儀式現場或河岸邊的純淨。

來自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葉達夫特別提到,在他的家鄉,很多人的祖先都曾有善舉、曾打仗保家衛國或其他重大貢獻的人,後代會立石碑(Paliya)以茲紀念,他的祖先也是其中之一,所以他有責任要去清理石碑和該區域,並進行祭獻與祈禱。

葉達夫另又分享,印度人很重視祖先,他的家鄉甚至有職業的「家譜紀錄師」(Barot),印度文明數千年,有些家譜甚至記錄在葉子上,而在Shraddha儀式上,會用家譜呼叫特定祖先並祈禱。

葉達夫自2023年8月就任,這是在台灣度過的第二個清明節。他指出,台灣人掃墓祭祖的文化展現很深的價值觀,以及很強烈的傳統根源和家庭責任,但同時台灣人也看重創新和科技發展,這讓台灣社會不僅謙遜且負責任,也具有豐富創意。

葉達夫強調,而印度身為全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但同時也正在歷經現代化,印度與台灣走在同一條道路上。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