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委員會定錨台灣減碳目標 打造國內綠色品牌
總統賴清德設置「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並親自擔任召集人,至今已召開4次會議,除了宣布台灣2032、2035年的減碳目標,也結合政策、資金及民間需求,盼打造國內綠色品牌。
賴總統於去年6月19日就職滿月時,宣布設置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討論涵蓋7大主軸,包含:淨零路徑、多元綠能減碳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永續綠生活、公正轉型、綠色永續金融、國土永續調適韌性。
環境部長彭(啟)明身為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執行秘書,他說,若沒有委員會,不可能有那麼多的進度,若沒有總統的強烈意志、由上而下,淨零速度不會推那麼快。不過,近期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加上美國總統川普才上任就退出巴黎協定,讓外界對於全球淨零抱有一絲隱憂。
第4次委員會議於4月24日召開,彭(啟)明重申,許多國家與企業會思考,「都活不下去了,是否要減碳?」但台灣率先提出定錨,向世界表態減碳的企圖心不會變,碳費會如期於明年開始徵收。
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邀集政府機關、產業界、公民團體及學者專家代表擔任委員及顧問,彭(啟)明透露,每期正式開會前,各單位及代表都有相當密集的會前會,為的就是綜整、討論最新的資訊,聚焦並擬訂措施及目標。
舉例而言,第2次委員會議重新檢視2030年減碳目標,並設定2032、2035年減碳新目標:2030年國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較基準年(2005年)減量28%加減2個百分點;2032年減量32%加減2個百分點、2035年減量38%加減2個百分點,加大加速減碳力道。
彭(啟)明強調「這是需要很努力才能達到的數字」,之所以還有正負2個百分點的誤差,主要受限於國際政經情勢不明、全球氣候科技可能的瓶頸或突破、國內產業及AI應用發展及財劃法修法後資金的不確定性。
危機就是轉機,他表示,委員會議擬訂因應策略,將會適時滾動調整協助產業因應關稅談判;確保在全球關稅海嘯過後,能夠雙軸轉型(Al加淨零)成功。在第4次委員會議中,更明確提出整合並成立台灣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
為促進淨零轉型,環境部去年向國家發展委員會申請設立新台幣100億元的綠色成長基金,預計今年中啟動,投資並發掘需要資金的新創公司,打造綠色台灣品牌。
環境部日前舉辦「資源循環新創產業聯盟」成立大會,100億元綠色成長基金瞄準投資及實際運作的目標,環境部認為更能夠串聯不同部會及社會資源,共同建立循環經濟的產業鏈。
彭(啟)明解釋,台灣許多關鍵物料或戰略物資仰賴進口,諸如鎢、鋰、鈷、鎳等稀貴金屬或是原物料銅、鋁及氫氟酸等;然而,其實透過回收智慧型手機,就能回收一定程度的稀有貴金屬,例如鋰電池及營建廢棄物的再利用等,都是台灣隱形但卻重要的產業。
歷次委員會議也非常重視國內產業減碳、綠領人才的培育等,環境部今年初正式公告「事業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
明年開始,包括用電量高、用油或其他化石燃料多的服務業、運輸業、醫療院所、大專校院及中小型製造業等約500家事業單位,應於每年4月30日前完成前一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
擴大碳盤查對象「目前不會收碳費」,彭(啟)明強調「重點在揭露」,先進行碳盤查後,才能知道後續減少排放的方向。
至於綠領人才的培育,環境部與民間104人力銀行合作發布「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這份報告指出,最近6年,有揭露薪資的綠領職缺月薪起薪中位數,從3.5萬元成長到4萬元、增幅14.3%;其中,薪資溢價幅度最多的是環境工程師,求職者月薪中位數10萬元。
由於坊間淨零課程價格差距大、讓民眾難以選擇,環境部攜手全國32所大專院校合作推出「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4月正式開課,包含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管理、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與減量額度、產品碳足跡等合計48小時課程。
委員會議擘畫未來藍圖,近期會邀請產業公會研商台版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針對高碳洩漏產業如鋼鐵、水泥業等進行碳排強度試申報,今年底前有機會上路。
同時,期望明年推動「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這是一種碳定價機制,環境部預計今年6月邀企業組團前往德國,深入了解歐盟碳定價政策與實務經驗;預訂明年下半年會找優秀企業、特別是需要國際碳權的企業一起合作組成「先行者聯盟」,為下一步開路。
彭(啟)明說,透過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跨部會的協商、討論,政府會持續研擬推動淨零因應對策,協助產業強化競爭力,打造低碳供應鏈,打響「綠色台灣品牌」,實現經濟安全與永續成長的雙重目標。
賴總統於去年6月19日就職滿月時,宣布設置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討論涵蓋7大主軸,包含:淨零路徑、多元綠能減碳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永續綠生活、公正轉型、綠色永續金融、國土永續調適韌性。
環境部長彭(啟)明身為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執行秘書,他說,若沒有委員會,不可能有那麼多的進度,若沒有總統的強烈意志、由上而下,淨零速度不會推那麼快。不過,近期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加上美國總統川普才上任就退出巴黎協定,讓外界對於全球淨零抱有一絲隱憂。
第4次委員會議於4月24日召開,彭(啟)明重申,許多國家與企業會思考,「都活不下去了,是否要減碳?」但台灣率先提出定錨,向世界表態減碳的企圖心不會變,碳費會如期於明年開始徵收。
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邀集政府機關、產業界、公民團體及學者專家代表擔任委員及顧問,彭(啟)明透露,每期正式開會前,各單位及代表都有相當密集的會前會,為的就是綜整、討論最新的資訊,聚焦並擬訂措施及目標。
舉例而言,第2次委員會議重新檢視2030年減碳目標,並設定2032、2035年減碳新目標:2030年國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較基準年(2005年)減量28%加減2個百分點;2032年減量32%加減2個百分點、2035年減量38%加減2個百分點,加大加速減碳力道。
彭(啟)明強調「這是需要很努力才能達到的數字」,之所以還有正負2個百分點的誤差,主要受限於國際政經情勢不明、全球氣候科技可能的瓶頸或突破、國內產業及AI應用發展及財劃法修法後資金的不確定性。
危機就是轉機,他表示,委員會議擬訂因應策略,將會適時滾動調整協助產業因應關稅談判;確保在全球關稅海嘯過後,能夠雙軸轉型(Al加淨零)成功。在第4次委員會議中,更明確提出整合並成立台灣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
為促進淨零轉型,環境部去年向國家發展委員會申請設立新台幣100億元的綠色成長基金,預計今年中啟動,投資並發掘需要資金的新創公司,打造綠色台灣品牌。
環境部日前舉辦「資源循環新創產業聯盟」成立大會,100億元綠色成長基金瞄準投資及實際運作的目標,環境部認為更能夠串聯不同部會及社會資源,共同建立循環經濟的產業鏈。
彭(啟)明解釋,台灣許多關鍵物料或戰略物資仰賴進口,諸如鎢、鋰、鈷、鎳等稀貴金屬或是原物料銅、鋁及氫氟酸等;然而,其實透過回收智慧型手機,就能回收一定程度的稀有貴金屬,例如鋰電池及營建廢棄物的再利用等,都是台灣隱形但卻重要的產業。
歷次委員會議也非常重視國內產業減碳、綠領人才的培育等,環境部今年初正式公告「事業應盤查登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
明年開始,包括用電量高、用油或其他化石燃料多的服務業、運輸業、醫療院所、大專校院及中小型製造業等約500家事業單位,應於每年4月30日前完成前一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
擴大碳盤查對象「目前不會收碳費」,彭(啟)明強調「重點在揭露」,先進行碳盤查後,才能知道後續減少排放的方向。
至於綠領人才的培育,環境部與民間104人力銀行合作發布「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這份報告指出,最近6年,有揭露薪資的綠領職缺月薪起薪中位數,從3.5萬元成長到4萬元、增幅14.3%;其中,薪資溢價幅度最多的是環境工程師,求職者月薪中位數10萬元。
由於坊間淨零課程價格差距大、讓民眾難以選擇,環境部攜手全國32所大專院校合作推出「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4月正式開課,包含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管理、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與減量額度、產品碳足跡等合計48小時課程。
委員會議擘畫未來藍圖,近期會邀請產業公會研商台版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針對高碳洩漏產業如鋼鐵、水泥業等進行碳排強度試申報,今年底前有機會上路。
同時,期望明年推動「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這是一種碳定價機制,環境部預計今年6月邀企業組團前往德國,深入了解歐盟碳定價政策與實務經驗;預訂明年下半年會找優秀企業、特別是需要國際碳權的企業一起合作組成「先行者聯盟」,為下一步開路。
彭(啟)明說,透過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跨部會的協商、討論,政府會持續研擬推動淨零因應對策,協助產業強化競爭力,打造低碳供應鏈,打響「綠色台灣品牌」,實現經濟安全與永續成長的雙重目標。
- 記者: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7日電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