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來開匯/持美債逾9成、放棄俄氣購美氣 謝龍介:台灣雞蛋全放美國籃子風險太高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潘永鴻/台北報導
國民黨立法委員謝龍介今(9)日接受主持人黃光芹《CNEWS匯流新聞網》政論直播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時表示,台灣持有的外匯超過5700億美元,其中高達94%、約5200多億美元投入美國國債。他指出,這等同「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並認為此舉風險過高。他並與中國大陸做比較指出,大陸目前正減持美債,從過去持有逾一兆美元降至7500億美元,而台灣卻高度集中購買美債。
謝龍介指出,能源政策應分散風險,批評政府擴大與美國購買天然氣的作法。他表示,與俄羅斯購買天然氣成本較低,許多國家如日本也曾購買俄羅斯能源,再轉供歐盟使用。
謝龍介批評台灣選擇加入對俄制裁,放棄便宜的能源來源,轉而高價購買美國天然氣,天然氣發電成本接近太陽能,一度電約4元多,甚至接近5元,遠高於其他國家。他以印度一度電僅1至1.4元、中國大陸約1元多、日本2.6至3.3元、美國約3.3元為例,強調台灣太陽能發電成本高昂不合理。
謝龍介指出,台灣太陽能發電價格之所以偏高,是因為「官商勾結」導致台電財務被掏空,質疑政府應將資源用於補貼台電,而非發放現金給民眾。他指出,新冠疫情期間政府已3次補貼台電各1000億元,但台電仍然連續4次調漲電價。
謝龍介批評蔡政府在能源採購上的決策失當,指出政府不應用高價購買能源再以低價賣給民眾,造成台電虧損。他以風力發電為例,表示初期採議價制招標價格高達5點多元,但改採公開招標後價格可降至2元多,證明過去做法存在問題。
謝龍介強調,能源政策涉及國家戰略,不應由政府主導全面向美國購買較高價格的天然氣。他呼籲政府應審慎規劃能源來源,不應浪費民脂民膏,更應對高電價、能源來源過度集中與台電虧損等問題提出具體改善對策。
謝龍介表示,台灣在國防與能源政策上,應採多元策略以因應國際局勢變化,指出當年台灣曾試圖購買法國幻象戰機,就是因為不能只依賴單一國家提供武器。他批評目前台灣過度依賴美國,處於被「宰割」的狀況,認為一旦與美國翻臉,台灣將陷入危險,呼籲應該提升國防預算,並分散軍購來源。
謝龍介指出,能源方面,美國目前積極吸引日本與台灣等國共同投資天然氣開採項目,藉由包裝為股東參與模式進行佈局,但實際上仍是美國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他提及,美國透過鼓勵各國投資來達成能源戰略,自身則可掌握資源,讓美國人享有實質好處。
謝龍介表示,美國總統川普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可能會發現金紓困給國民,並強調馬斯克已幫美國政府節省大量預算,因此反對關稅措施,認為其破壞了全球的經濟規則。
謝龍介表示,美國近期正在規劃將非美國籍人士排除,假如之後要發紓困措施,就會針對美國人每戶發放5000美元,約合新台幣16萬元,川普的民調支持率曾因政策而低迷至不滿意度57%,若發放現金後,可能迅速逆轉,所以川普是在照顧美國人利益,並未顧及台灣。他以COVID-19疫情期間為例指出,美國對帛琉公民採比照美國人的待遇,但台灣並未享有同樣待遇,川普其實是「偷你的口袋來照顧他的國民」,以降低美國的成本與負債。
謝龍介最後指出,目前美國聯準會已緊急降息一碼,使得美債利息下降,質疑台灣購買大量美債是否合理,認為這是整體戰略問題。他呼籲國安團隊應重新坐下來冷靜思考,不能因為美國是友邦就不敢爭取權益。
謝龍介強調,台灣對美國順差高達700億美元,若再加上對中國大陸與香港,總體順差更接近1000億美元,但中國並未對台加重課稅,政府對中國的挑釁行為,認為應該更審慎處理兩岸與國際關係。
謝龍介表示,面對當前國際局勢與美國關稅壓力,政府仍有兩張可用的談判籌碼,一是台積電的戰略地位,另一則是兩岸關係,只要兩岸關係不那麼緊張,美方就不會擺出強硬姿態,台灣在對美談判上的空間就會更大。他強調,並非要求總統賴清德改變政治立場,仍可維持抗中立場,但可以放鬆交流政策,例如重新開放陸客,帶來觀光財,舒緩當前經濟壓力。
謝龍介表示,現今全球觀光產業整體趨勢低迷,若不涉及貿易議題,觀光交流也會逐漸減少,台灣應開放更多免簽國家,以吸引更多觀光人潮。他指出,「中國遊客其實早已準備好出遊,只是目前政策端卡在台灣這邊」,若能重新開放陸客來台,將有助於觀光產業回暖,也能帶動經濟現金流,減輕業界壓力,甚至可能穩定股市表現,在目前產業普遍面臨挑戰的情況下,觀光業可能是少數能迅速見效的產業。
謝龍介提到,兩岸交流中,小兩會是否有實質意義不在於口頭立場,而是是否能創造實際的交流契機。他指出,即便不承認九二共識,但仍可透過建立對話破口爭取利益,然而中國旅客赴日旅遊的情況非常踴躍,日本對中國旅客提供免簽措施,並透過「先到琉球幾日即可獲得一年或兩年免簽」的方式吸引大量觀光人潮。
謝龍介強調,儘管日本與中國曾有歷史仇恨,日本仍能採取務實策略促進觀光發展。他最後強調:「共產黨也沒有開槍打死一個台灣人,一個都沒有!」兩岸應以更靈活、務實的方式應對當前挑戰。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影音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潘永鴻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