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為核能去汙名 小心遭汙名
台灣進入「非核家園」,卻屢屢傳出因應電力缺口,已不具操作許可的興達火力電廠燃煤機組悄悄啟用,連2022年就除役的高雄大林電廠燃氣機組也至少啟動了8次。台灣電力問題不僅小老百姓憂心,每次回台就引發旋風的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更直接點出:「台灣絕對要投資核能,使用能源不應該被汙名」。黃仁勳為核能說了公道話,沒想到連這樣一位在國際間具一定分量的科技大腕,都能引來親綠人士出征。
黃仁勳一番話並無艱澀術語,無非指出一個現實,AI與半導體的發展需要穩定且大量的能源供應,單靠綠能遠水難救近火。這樣一個建言,本應成為政府能源政策的參考指南,卻反而點燃了某些特定立場群體的神經,開啟「抹紅模式」。黃仁勳的建議,台灣有識之士也一再呼籲,可惜政府充耳不聞。如今有了如此具分量的人士建言,結果會不會不同?
在國際間拚搏,位居AI風頭浪間上,黃仁勳深知在全球高科技產業爭搶電力的今日,能源儼然已成下一場地緣政治的戰場。黃仁勳是科技界全球矚目的領袖,他關注能源,並非基於意識形態,而是產業與現實的雙重考量。相反地,那些動輒將一切與「核」沾邊之言無限上綱的政治人物,才真是活在過去的冷戰思維中,成了全球科技競爭下的時代絆腳石。
諷刺的是,黃仁勳想「去汙名化」核能,結果自己卻被「政治汙名化」。青鳥輕薄的發言不足評論,就以較引人矚目的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臉書發文來看,文章指黃仁勳掀起的「AI革命」正在減弱,輝達可能面臨轉折點,指其對中國市場過度依賴,不僅會影響輝達、台積電,也將影響到台灣。文章一出,遭網友質疑,因為黃仁勳力挺核能才被出征。網友大酸「人家喊核能你就出來洗地」、「這咖質疑黃仁勳的戰略眼光,我笑了。」
台灣政治文化中的「非我族類、其言可誅」現象展露無遺。凡是與「政治正確」略有不同的聲音,即便是來自國際科技大老,也得先接受社群公審、媒體放大、網軍伺候。這樣的民主風景,實在令人汗顏。其實,核能問題並非不可討論。台灣社會之所以難以理性面對核能,根本原因在於其長期政治化,任何技術論述都會被貼上意識形態標籤。「說實話有罪」的社會氛圍,已經是我們最該反思的集體病灶。
能源政策應該建立在技術與科學的基礎上,而不是建構於「政治正確」的泡沫中。若一個國際級創業家誠懇的建議,都遭輕忽甚至惡意對待,那麼台灣的能源還能有甚麼樣的未來?產業發展需要電力無虞、民眾生活要電價穩定、全人類都亟需潔淨的低碳環境。台灣卻因為非核意識形態,從用愛發電、用肺發電到用命發電,當權者能不三思?
- 記者:品觀點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