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枚台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資料上架 助氣象預報更精準



首枚台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資料上架 助氣象預報更精準


由國家太空中心(TASA)研製、我國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去年10月9日升空,經過半年多的參數調校,風速產品正式於今年5月31日上架台灣資料中心(TACC)。TASA在12日舉行記者會表示,獵風者每日可蒐集3至4萬筆導航衛星經海面反射訊號,其中7至8千筆可產出風速資料,可作為氣象觀測及預報的參考數據,在應用面,相關資料可彌補雷達在近地表區域的資料空缺,明確增加強降雨預報的準確度。


記者/李琦瑋




國家太空中心(TASA)研製、我國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去年10月9日升空,經過半年多的參數調校,風速產品正式於今年5月31日上架台灣資料中心(TACC)。TASA在12日舉行記者會表示,獵風者每日可蒐集3至4萬筆導航衛星經海面反射訊號,其中7至8千筆可產出風速資料,可作為氣象觀測及預報的參考數據,在應用面,相關資料可彌補雷達在近地表區域的資料空缺,明確增加強降雨預報的準確度。





首枚台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資料上架 助氣象預報更精準
國家太空中心12日指出,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產出的風速資料,有助增加氣象預報準確度。(圖/李琦瑋 攝)



TASA在國科會舉行「獵風者衛星資料上架及初步應用成果媒體說明會」,國科會常務副主委陳宗權表示,獵風者是第一顆台灣自製的氣象衛星,除了驗證台灣的衛星本體與氣象酬載研製能力,也展現台灣在氣象觀測的堅強實力,未來,TASA將繼續致力於提升獵風者衛星的運作效能和數據品質。




延伸閱讀:推遲兩天成功升空!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 國慶前發射成功




TASA主任吳宗信說,獵風者衛星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資料處理系統,是TASA結合國內學界及中央氣象署,依據福衛3號及7號資料處理經驗,自主發展的演算法、資料處理模組及使用者服務系統;換言之,獵風者是國內首個,從上游衛星本體與酬載儀器、到下游資料處理與應用,皆完全自主的氣象衛星計畫。




他提到,GNSS-R的原理就是從上面打訊號到海面,獵風者會依照反射接收訊號的強弱度,經過數學計算方法、物理原理,反推出海面粗糙度,簡言之,浪高差越多、風越大時,訊號就越弱,風平浪靜時,海面就像鏡子一樣,訊號就越強,若再配合福衛七號折射訊號的資料,對於每日的氣象預測大有幫助。




獵風者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說明,獵風者升空後,TASA開始進行參數校正,排除元件溫度造成的資料偏差,產出中間產品,再與國內學界及氣象署合作,反演出海面風速,並經與大氣模式資料比對,驗證產品的正確性,觀測聚焦於印度洋、大西洋、西太平洋低緯度地區。目前獵風者的風速產品,能充分掌握每秒20公尺以下的風速,並將持續進行反演方法的研究,朝高風速反演目標前進;當前釋出的資料種類包含上游產品(原始DDM)、中間產品(校正後DDM與輔助資料)、與最終產品(浪高與海面風速<20m/s±3m/s)。





首枚台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資料上架 助氣象預報更精準
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去年10月9日升空,風速產品正式於今年5月31日上架台灣資料中心(TACC)。(圖/太空中心提供)



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楊舒芝分享獵風者應用的初步研究成果,她指出,獵風者最大特色就在於訊號能穿透雲雨,打到海面上、近地表處,不受雲雨影響、獲得相關資料。運用獵風者目前在台灣海峽海面蒐集的風速資料進行個案研究發現,獵風者的資料可彌補雷達在近地表區域的資料空缺,有效改善台灣西部及北部低層風場模擬正確性,明確增加岸邊強降雨預報的準確度,另外,獵風者提供的資料,除了能提供大氣運用外,還能應用於地面水體或土壤溼度檢測。




吳宗信補充,應用於土壤溼度,可以了解農作物生長狀況,還能成為沙漠地區重要研究工具,助於外交使用;有鑑於在國際間以衛星GNSS-R觀測,獲得海面風速的技術剛起步,未來將就高風速資料處理及應用的技術展開國際合作,目前已接到其他國家表達合作意願,待有明確的進展會再對外說明。




中央氣象署長程家平提到,有了獵風者的觀測資料,對於台灣天氣預報會更準確,氣象署現階段將獵風者衛星的風速及浪高產品作為輔助監測資料,供預報人員參考,透過研究人員的努力,最終目標期能加入預報作業模式,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度,尤其颱風季節來臨時,可以把相關資料同化變成初始資料,進行給模式作運用,進入氣象預測的作業體系裡,對民生以及防災有所貢獻。



這篇文章 首枚台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資料上架 助氣象預報更精準 最早出現於 科技島-掌握科技新聞、科技職場最新資訊



最新科技新聞
人氣科技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