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人本交通環境獲國際肯定 躋身全球步行便利性前50強

【互傳媒/記者 張學宜/台中 報導】台中市長盧秀燕積極推動人本交通環境,致力打造友善行人空間,讓市民步行更安全、更便利。根據市府建設局統計,截至目前,台中已完成人行道新闢及整建累計166公里,並改善123所學校通學步道,總長達33公里,步道適宜性提升至83%,創歷年新高。
許多市民分享以往台中市人行道狹窄且不連續,步行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然而,在市府的積極整建下,市區行走空間變得更加寬敞,安全性大幅提升,讓許多曾經難以通行的道路,如今成為民眾日常散步與休閒的首選。
市府推動人本交通的卓越成效不僅獲得內政部、交通部及農業部等多項大獎肯定,更受到國際關注。近日,英國權威媒體《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自然城市》(Nature Cities)期刊的研究中指出,台中市在全球超過1萬座人口50萬以上的城市中,步行便利性排名躍升全球前50強,並榮獲亞洲第四名,充分展現國際級宜居城市的實力。
建設局長陳大田表示,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擁有超過180年歷史,以數據與研究建立全球權威性,此次台中首度躋身全球步行便利性排名前50,對市府而言是極大的肯定,也象徵市府多年來推動人本交通的努力獲得國際舞台的認可。
陳大田指出,市府近年積極推動人本環境建設,始終以「友善行人」為核心,打造安全、便捷的步行空間。113年度已完成603處路口交通設施優化、63處易肇事路口改善,並增設240處非號誌路口標誌或標線。人行道新設與改善總長達20公里,相關措施包括建置實體人行道、擴大路口停等區、行穿線退縮、設置行人庇護島等,並針對車流量大的路口,如台灣大道與文心路口,增設轉角欄杆,提升行人安全。
陳大田表示,目前進行中的崇德路人本環境改善工程,更貼心考量在地需求。由於部分民宅騎樓高度低於路面,市府採取平面式人行道設計,避免雨水倒灌。此外,在路口停等區增設緣石保護,並以黃黑相間標示提高辨識度,確保行人安全。
台中市在人本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屢創佳績,並在內政部113年度「市區道路養護管理暨人行環境無障礙考評計畫」中勇奪7項大獎,包括總成績「優等」、人行環境考評第一名、政策作為考評第二名等。此外,台中市在交通部113年度「各直轄市、縣政府轄管公路養護考核」中,「公路路況維護」及「行人空間維護」兩大項目均獲績優,更連續2年奪下「金路獎」第一名。農業部舉辦的113年度「林業保育署橋梁維護管理地方政府評鑑」,台中市在「橋梁檢測」與「維護」項目獲「優良」評價,展現市府對基礎設施安全與永續發展的重視。
市府強調,未來將持續推動更完善的行人空間,讓市民步行更安全、更便利,打造世界級宜居城市,讓台中走向國際!
<台中市人本交通環境獲國際肯定 躋身全球步行便利性前50強> 這篇文章最早發布於《互傳媒》新聞
延伸閱讀:
- 記者:張學宜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