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廈門共話中醫藥傳承發展

看「00後」中醫藥文化傳承人蒙眼識藥,體驗「AI中醫」望聞問切,回溯中醫藥文化根脈,共話中醫藥傳承創新……以「中國醫藥,匠心傳承」為主題的海峽兩岸青年新媒體中醫藥論壇15日在廈門舉行,全國台聯會長鄭建閩等嘉賓與兩岸青年、中醫藥領域人士數百人參加。


作為第十六屆海峽論壇青年交流板塊的一項重要活動,該論壇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廈門廣播電視集團承辦。論壇設置嘉賓訪談、節目表演、臺青路演等環節,突出兩岸中醫藥文化一脈相承的元素,傳遞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理念。


論壇以一曲舞蹈《本草綱目》開場,詮釋了中醫藥文化亙古傳承的魅力;由臺灣舞蹈教師帶領的團隊帶來表演《醫聖傳人》,蘊中醫采藥、中醫藥書籍等元素於劍舞和扇舞中;在廈門工作的臺灣青年中醫師也獻上一曲《神奇中醫》,用歌聲表達賡續中醫藥文化的決心。


全國臺聯副會長鄭平致辭表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近年來,兩岸在中醫藥教學、醫療、科研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長足發展,越來越多對中醫藥文化感興趣的臺灣青年到大陸求學。共同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是兩岸青年共同的責任。期待兩岸青年通過此次論壇分享故事、追尋答案,探索路徑,從「後浪」成為「巨浪」。


近年來,大陸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為兩岸青年創造了實現夢想的舞臺。論壇上,多名兩岸青年從各自視角分享了與中醫藥的不解之緣和在這一領域的思考。


來自臺灣雲林的青年郭子嘉因家中長輩從醫,從小對中醫藥文化耳濡目染。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後,她決定留在大陸工作,不斷精進醫術。如今,除了在廈門長庚醫院的日常就診外,她還經常參加各類社區義診和醫療科普活動。


「要想真正學習和掌握中醫藥文化,還是要來發源地求知探索。大陸有很廣闊的平臺,我可以深入探究中醫藥文化,積累診療經驗,讓我能不斷沉澱,也希望能盡自己的一份力推動兩岸交流。」她說。


來自山東的「00後」中醫藥文化傳承人黃琪惠展示了聞香識藥的技法。出身中醫世家的她從小就接觸中藥材、藥方、針灸等中醫藥知識。


在社交媒體上,黃琪惠分享有關中醫藥文化的視頻,收穫了近70萬「粉絲」。在她看來,「火」的不是自己,而是中醫藥文化。「這門優秀的傳統文化經歷幾千年傳承,無數先賢大家著書立說,民間中醫更是臥虎藏龍,值得我們傳承。」黃琪惠說。


來自臺灣桃園的青年康宸凱是北京市一家中醫診所的醫師。2022年,兩岸中醫藥傳承交流發展運營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他受邀入駐並擔任執行主任。


「在大陸工作,我實實在在開闊了眼界,也深切感受到祖國大陸對中醫藥的重視。我希望可以更多參與兩岸中醫藥交流發展,幫助有志於中醫事業的臺胞走進大陸的廣闊天地。」康宸凱說。


在康宸凱看來,臺灣中醫師多以個人診所的形式為民眾提供服務,且以診治常見病為主,大陸設有各級中醫院,專業化程度高,在疑難雜症方面診治經驗豐富。兩岸醫師在病情研討、醫療服務、醫院管理等領域交流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作為全國臺聯的品牌活動,海峽兩岸青年新媒體論壇近年來聚焦音樂、舞蹈、武術等議題,展現兩岸文化一脈相承,推動兩岸青年溝通交流。(新華社記者尚昊、吳劍鋒)



最新大陸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