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闢對等關稅新戰線 學者:對台灣產業影響不大

川普祭出「對等關稅」,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講師郭哲瑋今天對此指出,台灣對美出口以電子產品為主,而對等關稅的概念是「你課我多少稅我就回敬多少」,台灣近年幾乎未對美國同類型產品課稅,評估影響不大。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今天公布課徵對等關稅的藍圖,對象為台灣等任何向美國進口商品課徵關稅的國家。

郭哲瑋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台灣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多元,其中機械與電子設備遙遙領先其他類別。如今「對等關稅」襲來,資通訊設備產業將受到波及,但幅度不大。

他指出,這幾年來,台灣幾乎沒有對美國進口的機械以及電子設備等零件產品課徵關稅,因此川普如果執行「對等關稅」,美國政府同樣不會對於台灣輸美的電子產品課太多稅。

「考量到台灣產品的性質,對台灣產品課稅未必符合美國利益,還可能傷了消費者」,郭哲瑋說。

他表示,台灣輸入美國的電子零件、製造電子產品的器材及光學儀器等,不像加拿大或墨西哥等出口到美國的藥物及食品是屬於「直接到美國消費者手上」的終端產品,而是全球產業鏈重要的一環,扮演垂直整合角色。

郭哲瑋指出,換句話說,對台灣產品課稅,影響的是美國終端電子產品的品牌及廠商,最終由消費者承擔的可能性高。

台灣輸美產品的另一項特色在於替代性低。郭哲瑋再次以加拿大藥品及墨西哥的農產品為例,指美國都有可替代的本土製產品。但台灣輸美的資通訊產品或是晶片,美國未必有本土廠商能替代。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及蘋果對台積電晶片的需求,就是最佳實例。

美國智庫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er)兼職研究員江敏華則指出,要評估對等關稅影響上比較「尷尬」的地方是,現在無法確定川普政府屆時是否以「物品對物品」來徵稅,例如台灣徵收美國資通訊產品多少關稅,美國就對台灣同類產品祭出同等稅率。

她傍晚接受中央社電訪時表示,對等關稅也可能以「平均值」來運作,也就是以台灣對所有美國物品徵收關稅的平均值,來「反徵」台灣輸美商品,釐清後才能評估台灣廠商受到的實際影響。

江敏華指出,川普大動作徵關稅的政策,意在落實減稅及減少聯邦政府預算赤字這兩大競選政見,想以關稅收入彌補預算赤字。但考量到無差別徵收關稅存在推升物價的可能性,川普這麼做等於變相讓政府收入來源「從納稅人轉移到消費者」。

此外,川普今天再次將關稅大刀瞄準台灣晶片。江敏華指出,這已經違反美國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資訊科技協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

資訊科技協定適用半導體、電腦及通訊設備等高科技產品,目的在於消除這類產品的關稅,提高產品進入WTO會員國市場的機會。江敏華說,如果川普真的鐵了心對台灣晶片徵關稅,台灣晶片廠受到的影響也不大,原因在於台灣真正出口到美國的晶片量不高,多是在亞洲國家組裝,才出口成品到美國。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美國要求台灣將生產晶片的科技或工廠轉移到美國」。江敏華說,除非美國政府願意再補助,否則難度高,畢竟蓋晶片廠需耗時數年,更別提需投入的高額成本。

一名白宮官員在電話會議中告訴媒體,在川普的貿易與經濟團隊研究雙邊關稅與貿易關係的同時,對等關稅措施不會在今天生效,但有可能在幾週內開始徵收。

川普的商務部長人選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則說,政府將逐一處理每個受影響的國家,並表示政府會在4月1日前完成對這項議題的研究。

川普日前已預告將宣布對等關稅措施,並稱將適用於所有國家,且與各國對美國徵收的稅率相符。他當時表示:「道理非常簡單,就是如果他們課我們稅,我們就課他們稅。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