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威光電生產保護膜致力節能 朝AI智慧化邁進
頭戴安全帽,隨鴻威光電廠務課長陳恒常腳步抵達廠房頂樓,在設備轟鳴聲中,他熟練介紹加裝變頻控制的冷卻水塔與冰水泵等設施,「不少人曾來觀摩,未來將導入AI,優化系統。」
鴻威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6年成立,生產光學級、製程用(耐溫級)等保護膜,相關產品通常用於塑膠、玻璃等物品的塗布,以及金屬板的表面保護,保護客戶產品在運送、製造加工及儲存的過程不受損害。
經過陳恒常與相關部門人員為公司能源使用效率「總體檢」,讓鴻威光電去年繼民國104年後再獲經濟部「節能標竿獎」金獎。對此,陳恒常謙虛地說,「有想法就去做,會持續推動。」
提升製程規格電費高到「捶心肝」
工程師背景的49歲陳恒常約13年前進入公司並接觸能源管理,反覆思索從多元措施著手節能。他表示,面對極端氣候威脅,企業節能減碳及降低碳排放是當務之急,「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更是必然之路」。
陳恒常說,身為地球一份子,企業要永續經營,如何以最低能源需求,發揮最大生產效益、提升產能利用率並降低生產耗能是重要課題,不僅降低公司營運成本,也符合台灣及全球淨零排放目標。
聊到公司為何節能,陳恒常表示,主要是因公司將產品開發設計與製造,提升到電子科技產業的規格,「一個月電費超過新台幣100萬元」,對於生產初期階段、營運尚未穩定的中小企業而言,負擔非常大。
陳恒常說,公司大部分製程都在無塵室內操作,需考量溫度及濕度,無論是使用空調或其他設備,耗電量皆明顯增加,因此,為降低生產成本,不僅以綠色環保概念設計製程,更著手構思如何節電。
陳恒常開始嘗試從配合生產線起、停等方面,調整無塵室空調等相關設備做起。他說,「可以將製程環境溫度控制在員工可接受作業程度,或生產線全面停機時,同步關閉無塵室空調」,由此改變製程所需能源用量,關停多餘耗能設備,經過幾次調整後,目前已可順暢因應產線狀況進行調整,再加上汰換老舊設備及加裝自動變頻等裝置後,已有具體省電成效。
陳恒常說,民國100年還沒做相關節能措施時,1年電費約1500萬元,時至今日,歷經幾波電費調漲,近年電費仍控制在1500萬元左右,但產能相較過去是雙倍成長,「這就節電具體成效。」
節能降成本 還防設備洩漏
如同廠區能源「總開關」的陳恒常,建置系統控制與管理,透過網路科技建立遠端監控與報警設備,藉由手機能隨時隨地掌握全廠設備使用能源狀況,達到節能管制效果,並精準分配人力與耗能,讓設備運轉最佳化,「即使晚上沒有值班人員,甚至管理人在國外,都可以掌握狀況。」
身為節能行動主要推動與執行者,陳恒常說,時常需要和環安人員、設備工程師及製程單位等相互配合,無論是盤點耗能情況,還是即時調整能源開關機狀態,「經過幾年操作,彼此連動,目前大家都有共識。」
陳恒常表示,過去以傳統巡檢抄錶方式紀錄能源使用情形,後續再進行檢討與維修等作業。經數位化後,使歸納及統計數據更有效率,在會議上宣導或提出改善措施時,讓其他部門在調整參數等方面能有跡可循,達到溝通目的,也藉此獲得公司高層肯認,展開各項節能措施,「只要是對的、合理的,就盡量做,公司都支持。」
陳恒常提及,曾在一次監看系統畫面時,發現生產線條件不變,但備用壓縮空氣設備卻在運轉,疑似主運轉設備有異常洩漏狀況。他當時趕緊聯繫相關人員巡查,結果發現確實設備有洩漏狀況。
他說,能源管制不僅有助節能,對於製程與勞工安全都有幫助,「就是預防勝於治療,防範於未然的概念。」
公私協力著手診斷邁向AI科技節能目標
陳恒常表示,發展節能措施需汲取各方資源,恰好公司位處臨廣科技產業園區內,可善用中央與地方資源,不僅配合政府推動的低碳化專案計畫,還有不定期由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派員入廠現勘,進行節能診斷及輔導服務,以多元管道推動節能。
陳恒常舉例,汰換老舊空壓機、動力馬達等部分,就有獲得政府補助,「有相關資源,我們就會申請去做」,而在入廠診斷部分,公司與政府也能達到「雙贏」效果,如園管局人員能觸及多種不同製程內容,而公司也能從互動中獲得更多不同的「點子」,彼此互動提出準確輔導改善建議,由此產生最大效益。
陳恒常說,園區相關計畫都有延續性,經初步量測並提出改善建議方案後,公司會落實執行,接續將相關數據彙整至網路平台上,讓雙方都能看見計畫成效,並從中持續滾動檢討與優化。
放眼未來,陳恒常表示,公司會持續進行減碳與碳盤查等行動,預計將建置整廠智慧化能源管理系統,導入AI科技,透過大數據計算出最佳能源使用率,並將能源使用「可視化」,加快資料分析與理解過程,讓決策能更加準確。
鴻威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6年成立,生產光學級、製程用(耐溫級)等保護膜,相關產品通常用於塑膠、玻璃等物品的塗布,以及金屬板的表面保護,保護客戶產品在運送、製造加工及儲存的過程不受損害。
經過陳恒常與相關部門人員為公司能源使用效率「總體檢」,讓鴻威光電去年繼民國104年後再獲經濟部「節能標竿獎」金獎。對此,陳恒常謙虛地說,「有想法就去做,會持續推動。」
提升製程規格電費高到「捶心肝」
工程師背景的49歲陳恒常約13年前進入公司並接觸能源管理,反覆思索從多元措施著手節能。他表示,面對極端氣候威脅,企業節能減碳及降低碳排放是當務之急,「對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更是必然之路」。
陳恒常說,身為地球一份子,企業要永續經營,如何以最低能源需求,發揮最大生產效益、提升產能利用率並降低生產耗能是重要課題,不僅降低公司營運成本,也符合台灣及全球淨零排放目標。
聊到公司為何節能,陳恒常表示,主要是因公司將產品開發設計與製造,提升到電子科技產業的規格,「一個月電費超過新台幣100萬元」,對於生產初期階段、營運尚未穩定的中小企業而言,負擔非常大。
陳恒常說,公司大部分製程都在無塵室內操作,需考量溫度及濕度,無論是使用空調或其他設備,耗電量皆明顯增加,因此,為降低生產成本,不僅以綠色環保概念設計製程,更著手構思如何節電。
陳恒常開始嘗試從配合生產線起、停等方面,調整無塵室空調等相關設備做起。他說,「可以將製程環境溫度控制在員工可接受作業程度,或生產線全面停機時,同步關閉無塵室空調」,由此改變製程所需能源用量,關停多餘耗能設備,經過幾次調整後,目前已可順暢因應產線狀況進行調整,再加上汰換老舊設備及加裝自動變頻等裝置後,已有具體省電成效。
陳恒常說,民國100年還沒做相關節能措施時,1年電費約1500萬元,時至今日,歷經幾波電費調漲,近年電費仍控制在1500萬元左右,但產能相較過去是雙倍成長,「這就節電具體成效。」
節能降成本 還防設備洩漏
如同廠區能源「總開關」的陳恒常,建置系統控制與管理,透過網路科技建立遠端監控與報警設備,藉由手機能隨時隨地掌握全廠設備使用能源狀況,達到節能管制效果,並精準分配人力與耗能,讓設備運轉最佳化,「即使晚上沒有值班人員,甚至管理人在國外,都可以掌握狀況。」
身為節能行動主要推動與執行者,陳恒常說,時常需要和環安人員、設備工程師及製程單位等相互配合,無論是盤點耗能情況,還是即時調整能源開關機狀態,「經過幾年操作,彼此連動,目前大家都有共識。」
陳恒常表示,過去以傳統巡檢抄錶方式紀錄能源使用情形,後續再進行檢討與維修等作業。經數位化後,使歸納及統計數據更有效率,在會議上宣導或提出改善措施時,讓其他部門在調整參數等方面能有跡可循,達到溝通目的,也藉此獲得公司高層肯認,展開各項節能措施,「只要是對的、合理的,就盡量做,公司都支持。」
陳恒常提及,曾在一次監看系統畫面時,發現生產線條件不變,但備用壓縮空氣設備卻在運轉,疑似主運轉設備有異常洩漏狀況。他當時趕緊聯繫相關人員巡查,結果發現確實設備有洩漏狀況。
他說,能源管制不僅有助節能,對於製程與勞工安全都有幫助,「就是預防勝於治療,防範於未然的概念。」
公私協力著手診斷邁向AI科技節能目標
陳恒常表示,發展節能措施需汲取各方資源,恰好公司位處臨廣科技產業園區內,可善用中央與地方資源,不僅配合政府推動的低碳化專案計畫,還有不定期由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派員入廠現勘,進行節能診斷及輔導服務,以多元管道推動節能。
陳恒常舉例,汰換老舊空壓機、動力馬達等部分,就有獲得政府補助,「有相關資源,我們就會申請去做」,而在入廠診斷部分,公司與政府也能達到「雙贏」效果,如園管局人員能觸及多種不同製程內容,而公司也能從互動中獲得更多不同的「點子」,彼此互動提出準確輔導改善建議,由此產生最大效益。
陳恒常說,園區相關計畫都有延續性,經初步量測並提出改善建議方案後,公司會落實執行,接續將相關數據彙整至網路平台上,讓雙方都能看見計畫成效,並從中持續滾動檢討與優化。
放眼未來,陳恒常表示,公司會持續進行減碳與碳盤查等行動,預計將建置整廠智慧化能源管理系統,導入AI科技,透過大數據計算出最佳能源使用率,並將能源使用「可視化」,加快資料分析與理解過程,讓決策能更加準確。
- 記者:中央社記者張已(??兼)高雄21日電
- 更多財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