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呼籲正視 「失智長者」的安全風險

(記者廖銘瑞/屏東報導)2025年農曆過年前,一位資深藝人父親走失多日後尋獲,結果是悲傷的。從事高年精神科工作的筆者,難免也在診間面對照顧者詢問相關議題。

精神科醫師呼籲正視 「失智長者」的安全風險

屏東榮總龍泉分院身心科主任汪弘道看診。(圖/屏東榮總醫院提供)

在診間抬頭望著疑惑的家屬,我微笑的回應著:其實您家裡可以放心。家屬喘口氣回問:為什麼呢?我肯定的回答:因為您知道長輩的失智症相關安全風險。以這位藝人為例,她曾經在更早的媒體上提到父親被醫師診斷已經是中度失智症,失聲落淚;但是後來尋父的啟示中卻一直強調父親很正常,可能回老家尋親等等。其實忽略失智長者暴露風險沒有能力解決就是最大安全疑慮。

失智長者並不是不能言語或甚麼事都忘了,特別是尚未到晚期喪失語言能力,長者通常對於社交互動還是能有禮貌性的回應或是堅持己見。照顧者和親友因此往往就會輕忽或是無奈隨長者自為而疏忽相對應安全的警覺,終至憾事。特別在長者還只是認知功能退化,仍可以自由行動的情況。筆者行醫間接觸不下十次類似本次藝人父親事件的憾事,多是自行外出後困在一般人覺得不可能出意外空間難尋出路最後飢渴身故。因為失智長者抽象思考能力已經退化,因此不是他們習慣的場所、照顧互動模式,長者可能就會不知所措限在那個環境之中。若是那個場所或是空間又乏人出沒,長者困在那就容易遭遇憾事,不一定遭遇跌落等意外,如本次藝人父親,「只」困在身故庭園十多日,家屬應該可以想像結果。

屏東榮總龍泉分院身心科主任汪弘道表示,國家和社會資源很重視失智長者的安全議題,網路上主要的資訊也相當多:如:國民健康署民國106年就建置的網頁: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871&pid=8019
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照顧建議網頁:http://tada2002.ehosting.com.tw/Support.Tada2002.org.tw/support_care02.html 但是這些資訊,往往是針對家庭內的需求,長者外出的狀況就比較缺乏,以下幾點是提供大家參考的:
不需要過度限制,但要記得長者能力變弱了。有警覺最重要,至少知道長者走失能及早尋找。輔助工具盡量有,如是身分識別手圈、老人手機或是定位裝置。實務上長者可能會拒絕但是總要先嘗試。

幫長者規劃時間參加活動,照顧者可以掌握長者當時應該活動的地點等等。長者活動安排,引導固定的安全活動場地,並且請鄰里、親友多關照。如農村要忙農事無妨,有固定空間總好找人,盡量不要各家田畝間隨意閒逛。家中門禁科技進步可以是有警示、登記出入時間而不要是反鎖禁錮。希望長者健康,家人無遺憾。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