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防相:英國可在印太支援美國 北約仍是首要重點
美國政府主張歐洲應在支援烏克蘭抵抗俄羅斯侵略扮演更吃重角色,美方將更專注於印太區域。英國防相希利今天說,英國可在印太區域支援美國,但歐洲-大西洋仍將是首要重點。
希利(John Healey)今天應邀在倫敦與英國智庫「政府研究院」(Institute for Government)對談,回應媒體提問時說,前任保守黨政府(2010年5月至2024年7月)已在第二版(2023年3月發布,也是最新版)外交國防安全政策綜合檢討報告(Integrated Review)確認,該政府推動的「向印太傾斜」(the Indo-Pacific tilt)政策方針已落實;英國在印太區域有深遠的承諾和夥伴關係。
這些承諾和夥伴關係包含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以及與日本、義大利共同開發第6代匿蹤戰機的全球空戰計畫(GCAP)。
希利說,英國「可為印太區域的安全平衡作出貢獻」,特別是「支援美國及其他盟友」,而提供支援的途徑可以很多樣,涵蓋科技、產業、外交,以及軍事訓練。
希利強調,英國將在印太區域扮演某種角色,但首要責任依然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而這也是他和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首要關注所在。
英國工黨去年7月贏得國會大選,接替保守黨上台執政。前保守黨政府部分印太政策措施獲延續,包括AUKUS、GCAP,以及英國今年將再度派遣航空母艦打擊群赴印太區域,沿途將與區域內國家共同演訓。
北約集體防衛區域為歐洲-大西洋,成員國來自大西洋兩岸的歐洲和北美地區;然而,隨著中國構成的安全挑戰日益鮮明,來自印太區域的北約4個正式夥伴國(IP4)澳洲、紐西蘭、日本及南韓近年與北約成員的互動也日益密切。
烏克蘭戰爭的走向直接衝擊歐洲安全,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自1月下旬上任以來加速對俄烏「促和止戰」,並數次向歐洲北約成員國釋出訊息,美國將減少對歐洲安全防衛的參與、投入更多資源於印太。
未來北約內部如何協作、歐洲是否有能力和政治意志承擔更多區域防衛責任,以及在國際安全的跨區域性質未見走弱的情況下,北約內部的歐美區域「分工」是否可行或合理,持續引發關注。
此外,一旦區域「分工」底定,未來歐洲是否依然有義務強力支援美國應對在印太區域主要來自中國的挑戰,或者歐洲各國是否將持續有強烈動機在對中作為上與華府盡可能協調一致,也引發討論。
歐洲北約成員國政府官員多次利用公開發言向美國喊話,凸顯歐洲與印太區域安全的連結,包括希利12日在烏克蘭防務國際聯絡小組(UDCG)會議首次以主席身分致詞強調,中國、伊朗、北韓皆緊盯烏克蘭戰爭走向;若有一國邊界得以遭武力強行重劃、且侵略者未能受約束,則世上「所有國家」的安全都會被削弱,其他潛在侵略者的氣焰也將更囂張。
在14至16日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波蘭外長席科斯基(Rados?aw Sikorski)在一場與英、法、德等國外長同台的論壇說,一旦川普允許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將烏克蘭納為俄羅斯實質的附庸國,這將相當於向中國釋出訊息:「你(中國)可以收復你認為的叛亂省份(renegade province)」。
席科斯基指出,這不僅將直接影響美國的大戰略、美國的同盟體系,也將影響台灣的未來。
希利今天在智庫對談重申施凱爾近日主張,即歐洲有必要在給烏克蘭的安全保證扮演領導角色,但美國須提供後盾,因為終究只有美國有能力嚇阻俄羅斯不再發動攻擊、有助川普達成他曾稱自己想達成的持久和平。相關細節仍待擬定,施凱爾很快將與川普會面並進行討論。
英國媒體援引官方消息人士說法報導,施凱爾下週與川普會談後,預期將儘速邀請歐洲各國領袖赴倫敦會商、傳達與美方溝通的結果,施凱爾也將持續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保持密切聯繫。
希利(John Healey)今天應邀在倫敦與英國智庫「政府研究院」(Institute for Government)對談,回應媒體提問時說,前任保守黨政府(2010年5月至2024年7月)已在第二版(2023年3月發布,也是最新版)外交國防安全政策綜合檢討報告(Integrated Review)確認,該政府推動的「向印太傾斜」(the Indo-Pacific tilt)政策方針已落實;英國在印太區域有深遠的承諾和夥伴關係。
這些承諾和夥伴關係包含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以及與日本、義大利共同開發第6代匿蹤戰機的全球空戰計畫(GCAP)。
希利說,英國「可為印太區域的安全平衡作出貢獻」,特別是「支援美國及其他盟友」,而提供支援的途徑可以很多樣,涵蓋科技、產業、外交,以及軍事訓練。
希利強調,英國將在印太區域扮演某種角色,但首要責任依然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而這也是他和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首要關注所在。
英國工黨去年7月贏得國會大選,接替保守黨上台執政。前保守黨政府部分印太政策措施獲延續,包括AUKUS、GCAP,以及英國今年將再度派遣航空母艦打擊群赴印太區域,沿途將與區域內國家共同演訓。
北約集體防衛區域為歐洲-大西洋,成員國來自大西洋兩岸的歐洲和北美地區;然而,隨著中國構成的安全挑戰日益鮮明,來自印太區域的北約4個正式夥伴國(IP4)澳洲、紐西蘭、日本及南韓近年與北約成員的互動也日益密切。
烏克蘭戰爭的走向直接衝擊歐洲安全,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自1月下旬上任以來加速對俄烏「促和止戰」,並數次向歐洲北約成員國釋出訊息,美國將減少對歐洲安全防衛的參與、投入更多資源於印太。
未來北約內部如何協作、歐洲是否有能力和政治意志承擔更多區域防衛責任,以及在國際安全的跨區域性質未見走弱的情況下,北約內部的歐美區域「分工」是否可行或合理,持續引發關注。
此外,一旦區域「分工」底定,未來歐洲是否依然有義務強力支援美國應對在印太區域主要來自中國的挑戰,或者歐洲各國是否將持續有強烈動機在對中作為上與華府盡可能協調一致,也引發討論。
歐洲北約成員國政府官員多次利用公開發言向美國喊話,凸顯歐洲與印太區域安全的連結,包括希利12日在烏克蘭防務國際聯絡小組(UDCG)會議首次以主席身分致詞強調,中國、伊朗、北韓皆緊盯烏克蘭戰爭走向;若有一國邊界得以遭武力強行重劃、且侵略者未能受約束,則世上「所有國家」的安全都會被削弱,其他潛在侵略者的氣焰也將更囂張。
在14至16日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波蘭外長席科斯基(Rados?aw Sikorski)在一場與英、法、德等國外長同台的論壇說,一旦川普允許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將烏克蘭納為俄羅斯實質的附庸國,這將相當於向中國釋出訊息:「你(中國)可以收復你認為的叛亂省份(renegade province)」。
席科斯基指出,這不僅將直接影響美國的大戰略、美國的同盟體系,也將影響台灣的未來。
希利今天在智庫對談重申施凱爾近日主張,即歐洲有必要在給烏克蘭的安全保證扮演領導角色,但美國須提供後盾,因為終究只有美國有能力嚇阻俄羅斯不再發動攻擊、有助川普達成他曾稱自己想達成的持久和平。相關細節仍待擬定,施凱爾很快將與川普會面並進行討論。
英國媒體援引官方消息人士說法報導,施凱爾下週與川普會談後,預期將儘速邀請歐洲各國領袖赴倫敦會商、傳達與美方溝通的結果,施凱爾也將持續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保持密切聯繫。
- 記者: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18日專電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