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葡大停電原因仍不明 電網故障常見因素分析
西班牙與葡萄牙本週發生的這類大停電背後原因可能不只一個,但這次斷電凸顯了伊比利半島的區域系統有多麼脆弱。
法新社等媒體報導,大停電發生在格林威治時間28日10時33分。西班牙總理桑傑士(Pedro Sanchez)表示,短短5秒間,電力突然短少15GW(百萬瓩),相當於全國6成電力需求。
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的約5500萬人全受影響,法國部分地區也受創。直到格林威治時間29日09時15分,也就是停電發生過後近23小時之後,供電才恢復正常。
以下是這起事件的相關問答:
為什麼還無法找出原因?
電網是主幹,內有由數以千計相互連結的零件組成的複雜枝幹。
萊斯塔德能源公司(Rystad Energy)新能源分析師拉姆達斯(Pratheeksha Ramdas)說:「電網營運商必須仔細分析大量的即時數據,像是頻率變化、線路故障、發電機狀態與保護系統活動,以追蹤事件發生順序,才不會驟下定論。」
常見的原因為何?
停電通常是發電廠等發電源突然關閉造成的,至於發電源為何突然關閉,有可能是技術故障,也可能是火力發電廠燃料短缺。
近幾年,風暴、地震、森林大火、極端高溫/低溫等天災有時會因全球暖化而加劇,進而損壞了基礎設施,或引發暖氣或空調需求的高峰。
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高壓電纜超載,迫使多餘電力轉移其他線路;還有網路攻擊,西班牙與葡萄牙雖排除這個因素,但隨著網絡日益數位化,網攻威脅被提到的次數就愈頻繁。
供需是否失衡?
在西班牙,電網營運商「西班牙電網公司」(REE)昨天傍晚提到「電流出現劇烈波動,伴隨著非常顯著的發電量流失」。
歐洲把電網頻率維持在50赫茲(Hz)。當電網頻率低於這個標準,代表生產的電力不足以滿足需求;相反的,當電網頻率高於這個標準,意味著需要生產的電力不用那麼多。
營運方必須根據需求即時命令發電廠增加或減少發電量,以將電網頻率維持在50赫茲。
非政府組織監管援助計畫(Regulatory Assistance Project)資深顧問霍根(Michael Hogan)說:「維持那樣的頻率是攸關平衡的事。」
如果頻率偏離50赫茲,自動保護系統就會啟動,切斷部分電網,用以防止設備在骨牌效應中受損。
霍根告訴法新社:「一旦發電廠開始為了保護機制而自行關閉,情況就會迅速失控。但…昨天(28日)發生在伊比利半島的情況非常罕見。」
至於昨天的問題是如何產生的,目前還很難判斷。
霍根說:「導致不穩定最可能的因素之一,是伊比利半島與西歐其他電網之間的互連性不佳,這代表那部分的電網沒有太多慣性,來阻抗西班牙那側連結的振盪。」
再生能源產生了什麼影響?
在西班牙,約40%的電力來自太陽能或風力。昨天中午,再生能源量甚至更高,達到約70%。
萊斯塔德能源公司的拉姆達斯告訴法新社,燃氣發電站需要幾分鐘時間來啟動,但「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無法根據需求控制,必須經常限縮」。
歐洲輸電系統運營商網絡(European Network of Transmission System Operators)4月18日就曾警告,即將到來的好天氣,恐出現太陽能發電過剩的風險。
拉姆達斯說,昨天的斷電是一個「明確的警告」。
她在客戶報告中寫道:「如果國內沒有更強的應變能力、區域協調沒有改善,未來電網故障可能引發更多後續影響。」
她告訴法新社:「如果沒有充足的彈性措施,像是儲能、快速啟動的發電廠或強大的互連器,再生能源產量的大幅波動就可以讓電網失去穩定性。」
在柏林赫爾蒂學院(Hertie School)擔任能源政策教授的希爾持(Lion Hirth)表示,有「可能」是,「一個幾乎沒有傳統發電方式(如核能、天然氣、煤炭與水力)在線運行的系統,減震的慣性較小,(換句話說)就更容易導致這類波動失控」。
他又說:「因此,儘管原因仍不清楚,我認為可以合理地說,伊比利系統昨天中午主要依賴風力與太陽發電的事實,對當時情況毫無幫助。
法新社等媒體報導,大停電發生在格林威治時間28日10時33分。西班牙總理桑傑士(Pedro Sanchez)表示,短短5秒間,電力突然短少15GW(百萬瓩),相當於全國6成電力需求。
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的約5500萬人全受影響,法國部分地區也受創。直到格林威治時間29日09時15分,也就是停電發生過後近23小時之後,供電才恢復正常。
以下是這起事件的相關問答:
為什麼還無法找出原因?
電網是主幹,內有由數以千計相互連結的零件組成的複雜枝幹。
萊斯塔德能源公司(Rystad Energy)新能源分析師拉姆達斯(Pratheeksha Ramdas)說:「電網營運商必須仔細分析大量的即時數據,像是頻率變化、線路故障、發電機狀態與保護系統活動,以追蹤事件發生順序,才不會驟下定論。」
常見的原因為何?
停電通常是發電廠等發電源突然關閉造成的,至於發電源為何突然關閉,有可能是技術故障,也可能是火力發電廠燃料短缺。
近幾年,風暴、地震、森林大火、極端高溫/低溫等天災有時會因全球暖化而加劇,進而損壞了基礎設施,或引發暖氣或空調需求的高峰。
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高壓電纜超載,迫使多餘電力轉移其他線路;還有網路攻擊,西班牙與葡萄牙雖排除這個因素,但隨著網絡日益數位化,網攻威脅被提到的次數就愈頻繁。
供需是否失衡?
在西班牙,電網營運商「西班牙電網公司」(REE)昨天傍晚提到「電流出現劇烈波動,伴隨著非常顯著的發電量流失」。
歐洲把電網頻率維持在50赫茲(Hz)。當電網頻率低於這個標準,代表生產的電力不足以滿足需求;相反的,當電網頻率高於這個標準,意味著需要生產的電力不用那麼多。
營運方必須根據需求即時命令發電廠增加或減少發電量,以將電網頻率維持在50赫茲。
非政府組織監管援助計畫(Regulatory Assistance Project)資深顧問霍根(Michael Hogan)說:「維持那樣的頻率是攸關平衡的事。」
如果頻率偏離50赫茲,自動保護系統就會啟動,切斷部分電網,用以防止設備在骨牌效應中受損。
霍根告訴法新社:「一旦發電廠開始為了保護機制而自行關閉,情況就會迅速失控。但…昨天(28日)發生在伊比利半島的情況非常罕見。」
至於昨天的問題是如何產生的,目前還很難判斷。
霍根說:「導致不穩定最可能的因素之一,是伊比利半島與西歐其他電網之間的互連性不佳,這代表那部分的電網沒有太多慣性,來阻抗西班牙那側連結的振盪。」
再生能源產生了什麼影響?
在西班牙,約40%的電力來自太陽能或風力。昨天中午,再生能源量甚至更高,達到約70%。
萊斯塔德能源公司的拉姆達斯告訴法新社,燃氣發電站需要幾分鐘時間來啟動,但「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無法根據需求控制,必須經常限縮」。
歐洲輸電系統運營商網絡(European Network of Transmission System Operators)4月18日就曾警告,即將到來的好天氣,恐出現太陽能發電過剩的風險。
拉姆達斯說,昨天的斷電是一個「明確的警告」。
她在客戶報告中寫道:「如果國內沒有更強的應變能力、區域協調沒有改善,未來電網故障可能引發更多後續影響。」
她告訴法新社:「如果沒有充足的彈性措施,像是儲能、快速啟動的發電廠或強大的互連器,再生能源產量的大幅波動就可以讓電網失去穩定性。」
在柏林赫爾蒂學院(Hertie School)擔任能源政策教授的希爾持(Lion Hirth)表示,有「可能」是,「一個幾乎沒有傳統發電方式(如核能、天然氣、煤炭與水力)在線運行的系統,減震的慣性較小,(換句話說)就更容易導致這類波動失控」。
他又說:「因此,儘管原因仍不清楚,我認為可以合理地說,伊比利系統昨天中午主要依賴風力與太陽發電的事實,對當時情況毫無幫助。
- 記者:中央社巴黎29日綜合外電報導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