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紐約駐村創作 以蚊子漢字台灣意象連結國際

台灣藝術家徐思穎、蔡(立口)璟與鄭宜欣自3月起在紐約展開駐村創作,活動期間藝術家們與布魯克林地區多家機構舉辦3天展出,近200名駐村創作者共同參與,吸引許多藝文愛好者。

在紐約三角藝術協會(Triangle Art Association)駐村的鄭宜欣,以「方圓之間」為主題,將工作室實驗物件的形狀命名,以3種基本形狀隱喻宇宙萬物的創生。

將漢字作為創作素材的鄭宜欣指出,倉頡為最原始的當代創作者,創作的字到現在都還在使用,這種永恆是文化裡常被忽視的一部分。

她在紐約創作室放了整面古文字字樣,包括關注的字與議題關鍵字,加上紐約素材、生活景觀,抽取這些字,最後寫成詩,刻成浮雕放在球體雕塑上。

在紐約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駐村的徐思穎,以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僅存的白鯨「天使」為出發點,探討遷徙、圈養與生態倫理。她將天使身影轉化為紐約蘇活區的街頭塗鴉影像,呼喚人們思考存在與遷徙的意義。

徐思穎把紐約支付小費概念融入駐村作品,把所有在紐約消費的收據,無論是一杯咖啡或藝術家的畫冊、二手書,所有收據轉印在陶瓷瓷片上展出。一般人會丟掉或不在意收據,但徐思穎當作諷刺藝術題材,諷刺物價驚人,也反映紐約生活經歷。

同樣在ISCP駐村的蔡(立口)璟展出3件作品。「昆蟲採集法」將台灣南部夏日騎機車「吃蚊子」的日常轉化為科學行動,他實地騎訪台南18處,以身體測量蚊蟲密度。「山麻雀之歌」與鄒族孩童合作,以曾文水庫的淤泥製陶。「標本攝影術」與台灣博物館合作,讓失去紀錄的動物標本透過3D建模與動物溝通師重拾主體。

參訪美國國家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蔡(立口)璟在紐約的特殊經驗,因為之前作品與標本有關,曾與台博館合作用通靈方式讓標本說話,來到全球標本館藏最豐富的博物館收穫豐富。

文化部及駐紐約文化中心長期與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紐約三角藝術協會合作,支持台灣創作者與策展人進駐,至今已超過50人參與。透過駐村單位業界網路及駐村藝術家互動,推動台灣藝術家走向國際,創造更多跨國藝文交流機會。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