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青少年情緒障礙 家長孩子要冷靜
「與情緒障礙的小孩對話,家長或老師要提醒彼此冷靜15分鐘!」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與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范雲等人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更關注情緒障礙(或神經多樣性,例如憂鬱、過動)等特教生。家庭治療師Mosier分享說,青年有情緒障礙很常見,家長不要覺得孤單,可透過教育使病友更好適應。
參考國際指引
林月琴指出,台灣每年約有3500位有神經多樣性的寶寶,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在台灣早療逐漸盛行下,目前有1千位兒童在13歲時可獲得協助,但仍有2千人被漏接,但無論是自閉、過動、情緒障礙、妥瑞氏症或亞斯伯格,過去多被負面觀感看待,忽視這類小孩的優勢與潛能,盼思考利用廢棄學校作為兒少實驗教育,增聘輔導人力,以減緩兒少情緒障礙。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也說,學校每年情緒障礙人數成長41%,家長擔心學校即使有很多資源,也難以面面俱到,很多神經發展問題並非是心理問題,呼籲政府要參考更多國際經驗,讓目前普特融合的趨勢下,讓特教生獲得更好的教育。
團隊照顧情緒兒少
家庭治療師Moiser分享說,家長若有神經多樣性狀況的小孩,不要緊張,因為這可以透過教育解決問題,家長也不要覺得自己沒養好小孩,很多是神經的自然發展導致,他也鼓勵家長積極參考線上資源。Moiser舉例,家長或教師要與特教學生約法三章,若快要吵起來,雙方都要休息15分鐘,讓情緒紓緩後,再行溝通。
「治療情緒障礙兒童不是一個人的責任!」兒童精神科醫生Palmer指出,照顧者容易感到孤單,因此情緒障礙兒童與周圍親友、老師的「連結」很重要,因此他提醒說,照顧情緒障礙兒童需要組成團隊,包括醫生、知曉兒童狀況的家長、老師或教育者、親友與社工等,分擔照顧責任。
家長也要控制3C
臨床心理諮商師Hansen則說,3C使用增加會讓焦慮增加,青少年容易認為螢幕上的人如此完美,臨床很多出現憂鬱與焦慮。因此,他建議限制青少年每天只能使用2個小時3C,睡前30分鐘也不能使用手機,且家長也要以身作則,與小孩講話的時候將手機收起來。他也笑說,雖然聽起來很困難,但若落實的話會有很大改變。
- 記者:台灣醒報呂翔禾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