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投資學:跟著JC錢進美股,打造高速成長、穩健收息的投資組合,擁抱世界財富
而最具成長潛力的,莫過於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的實現。由於特斯拉擁有大量的內部技術,隨著硬體與軟體的結合,更多數據的蒐集讓整個系統可以變得更聰明也更強大,成為特斯拉獨有的競爭優勢,讓對手在這個部分難以超越,也讓市場對特斯拉的股價可以有更高的期待。
共享經濟獨角獸:Uber
Uber(美股代號UBER)創立於二○○九年,來自創辦人加勒特.坎普(Garrett Camp)與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在大雪中招不到計程車而產生的構想,打造出透過手機軟體媒合司機與乘客的共乘軟體,成為一間共享經濟公司,翻轉了原本的計程車業。
全世界正處於從擁有汽車轉向運輸及服務(Transportation-as-a-Service, TaaS)的新商業模式,快速發展的進程受到投資市場矚目。二○一九年公開上市時。Uber的服務已經遍及全世界六十三個國家,擁有超過一.一億名用戶,每季的載運次數超過十億次。除此之外,Uber在二○一四年推出餐點外送(UberEats)服務,二○一七年推出卡車貨運(Uber Freight),並致力於研發自駕車和城市空運服務等未來科技。
財務狀況
Uber的營收自二○一七年的七九.三二億美元,到二○一九年營收已達到一四○億美元,平均每年成長五○%以上,仍處於相當高速的發展趨勢。公司的主要營收來源分為三個部分,乘車服務占總營收的七六%,餐點外送占總營收十八%,貨運服務占總營收五%。
由於產業競爭激烈,還有來自各地區市場的監管壓力,使得公司有營收成長趨緩的問題,股價在二○一九年公開上市後表現疲弱。再加上二○二○年的疫情影響,對公司無異是一記重擊,租車業務總預訂量比前一年同期大幅衰退,平台的活躍用戶數大幅減少,股價也跌破公開發行價。
對共享經濟來說,最重要的是先建立網絡效應,擴展市占率是當前最重要的目標。檢視Uber的獲利情況,毛利率在最近幾年平均約為四七%,但由於產業處於高速發展階段,不管是行銷廣告、人事管理或研究開發的費用持續擴大,公司仍在不斷燒錢。看起來目前現金仍足以支應日常營運,若虧損金額持續擴大,面對突發性意外時承受風險的能力不足,難保不會發生危機。
競爭對手
Lyft(美股代號LYFT)是Uber在共享汽車行業的主要競爭者。在美國市場中,Uber的市占率高達七一%,遠高於Lyft的二九%。另外,Uber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它已經擴展到國際市場,Lyft則局限於美國市場,因此Uber的營收來源更為廣泛。
至於外送餐點服務的主要競爭者,包括了Grubhub(美股代號GRUB)、DoorDash和Postmates。Uber在二○二○年七月宣布收購其中一間競爭對手Postmates,對提升市占率大有助益,晉升為美國市占第二的外送服務平台。此外,還與許多企業進行合作,推出雜貨送貨服務,藉以擴占公司的營收來源,鞏固市場地位。
未來展望
二○二○年由於疫情關係,Uber的乘車服務在短期內受到巨大影響,外送餐點服務卻逆勢成長,創下佳績。雖然Uber仍在虧損中,但現任執行長多拉.霍斯勞沙希(Dara Khosrowshahi)在財報會議上提出,以燒錢驅動成長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Uber應該專注在能獲利的市場上、維持營運,並在二○二一年底實現盈利目標。就這樣的營運策略來看,對公司的影響相當正面。
公司現階段採取的策略包括擴展利潤率較高的Uber Eats,整合超過五十萬家餐廳,並推出Uber Connect的送貨服務、汽車租賃服務Uber Rent和寵物運輸服務Uber Pet,透過多元化的業務來擴展營收與提高用戶的參與度。
投資Uber這類型公司,評估的主要重點在於未來發展前景。預估共享汽車行業到二○二一年的市場規模,將比二○二○年成長五○%。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重點是疫情後公司能否回到正常的營運軌道。而共享汽車行業發展已經成熟,Uber是行業中的領導者,將觸角由乘車服務延伸至相關產業,形成規模效應,在監管法規的問題逐漸排解之後,對於公司的股價仍然可以樂觀看待。
若對美國上市的汽車股有興趣,可參考其他相關公司,如Lyft(美股代號LYFT)、Grubhub(美股代號GRUB)、Nio(美股代號NIO)、AutoZone(美股代號AZO)等公司。
-
新聞關鍵字:
語言、 投資、 運動、 情緒、 理財、 巴菲特、 特斯拉、 海嘯、 Uber、 線上課程、 台積電、 寵物、 臉書、 麥當勞、 Ford、 星巴克、 NBA、 福特、 YouTube、 蘋果、 LINE、 餐廳、 Facebook、 google、 高風險、 電動車、 健身、 自媒體
‧ 投資 、 美股 、 公司 、 市場 、 Jenny 、 股票 、 成長 、 投資人 、 美國 、 獲利 、 未來 、 財經 、 產業 、 一個 、 特斯拉 、 企業 、 台股 、 Uber 、 成為 、 生活 、 交易 、 許多 、 價值 、 當時 、 汽車 、 服務 、 股市 、 股價 、 發展 、 趨勢 、 知道 、 電動車 、 分析 、 財報 、 策略 、 這本書 、 競爭 、 重點 、 台灣 、 代號 、 JC 、 作者 、 觀點 、 資產 、 本書 、 持續 、 閱讀 、 了解 、 巴菲特 、 已經‧ 對手 、 Model 3 、 Lyft 、 屬於 、 樂觀 、 增長 、 型態 、 特斯拉 、 美好 、 成功 、 管理 、 逐漸 、 預計 、 資訊 、 燒錢 、 Yotta 、 個股 、 工廠 、 報酬 、 債券 、 更多 、 潛力 、 著作 、 看好 、 全面 、 無所適從 、 SBUX 、 使用 、 喜歡 、 總體 、 SheelahKolhatkar 、 沒辦法 、 具有 、 讀者 、 之外 、 適當 、 敲門磚 、 經濟 、 新手 、 採取 、 正式 、 預期 、 生產 、 JCCapital 、 推薦給 、 解析 、 提升 、 不用 、 愈來愈 、 面向‧ 台灣 、 安納金 、 耐吉公司 、 特斯拉 、 鳥居萬友美 、 Uber 、 Postmates 、 加州費利蒙 、 巴菲特 、 葛拉漢 、 遠流 、 阿格力 、 BlackEdge 、 Uber Eats 、 Jenny 、 UberEats 、 新加坡 、 美國 、 阿富汗 、 通用 、 國央行 、 雷浩斯 、 美股 、 Uber Pet 、 今周刊 、 華倫 、 耐吉 、 聰不聰明 、 Uber Freight 、 Model 3 、 加州 、 代工廠 、 六百億元 、 財女jenny 出版社 、 羅素 、 Adobe 、 財女Jenny 、 一千億元 、 台積電 、 亞馬遜 、 Lyft 、 Grubhub 、 Apple 、 豐泰 、 五十三億美元 、 一百萬美元 、 The Disciplined Trader 、 Interactive Broker 、 Uber Connect 、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JC 、 Jenny 、 ETF 、 REITs 、 Jay Chiao 、 JC Capital 、 Market 、 Yotta 、 Facebook 、 Warren Edward Buffet 、 Jay 、 IB 、 Apple 、 AAPL 、 Starbucks 、 SBUX 、 Nike 、 NKE 、 Benjamin Graham 、 Adobe 、 ADBE 、 AT&T 、 VISA 、 FAANG 、 ADR 、 WarrenBuffett 、 NBA 、 Alphabet 、 Google 、 JayChiao 、 JCCapital 、 RayDalio 、 Principle 、 PaulD.Sonkin 、 PaulJohnson 、 SheelahKolhatkar 、 BlackEdge 、 Uber 、 Ford Motor Company 、 TSLA 、 Elon Musk 、 Model 3 、 Porsche 、 Model S/X 、 Model Y 、 UBER 、 Garrett Camp 、 Travis Kalanick 、 TaaS 、 UberEats
- 新聞來源:PChome書店
- 更多生活新聞 »
‧
投資
、
美股
、
公司
、
市場
、
Jenny
、
股票
、
成長
、
投資人
、
美國
、
獲利
、
未來
、
財經
、
產業
、
一個
、
特斯拉
、
企業
、
台股
、
Uber
、
成為
、
生活
、
交易
、
許多
、
價值
、
當時
、
汽車
、
服務
、
股市
、
股價
、
發展
、
趨勢
、
知道
、
電動車
、
分析
、
財報
、
策略
、
這本書
、
競爭
、
重點
、
台灣
、
代號
、
JC
、
作者
、
觀點
、
資產
、
本書
、
持續
、
閱讀
、
了解
、
巴菲特
、
已經
‧
對手
、
Model 3
、
Lyft
、
屬於
、
樂觀
、
增長
、
型態
、
特斯拉
、
美好
、
成功
、
管理
、
逐漸
、
預計
、
資訊
、
燒錢
、
Yotta
、
個股
、
工廠
、
報酬
、
債券
、
更多
、
潛力
、
著作
、
看好
、
全面
、
無所適從
、
SBUX
、
使用
、
喜歡
、
總體
、
SheelahKolhatkar
、
沒辦法
、
具有
、
讀者
、
之外
、
適當
、
敲門磚
、
經濟
、
新手
、
採取
、
正式
、
預期
、
生產
、
JCCapital
、
推薦給
、
解析
、
提升
、
不用
、
愈來愈
、
面向
‧
台灣
、
安納金
、
耐吉公司
、
特斯拉
、
鳥居萬友美
、
Uber
、
Postmates
、
加州費利蒙
、
巴菲特
、
葛拉漢
、
遠流
、
阿格力
、
BlackEdge
、
Uber Eats
、
Jenny
、
UberEats
、
新加坡
、
美國
、
阿富汗
、
通用
、
國央行
、
雷浩斯
、
美股
、
Uber Pet
、
今周刊
、
華倫
、
耐吉
、
聰不聰明
、
Uber Freight
、
Model 3
、
加州
、
代工廠
、
六百億元
、
財女jenny 出版社
、
羅素
、
Adobe
、
財女Jenny
、
一千億元
、
台積電
、
亞馬遜
、
Lyft
、
Grubhub
、
Apple
、
豐泰
、
五十三億美元
、
一百萬美元
、
The Disciplined Trader
、
Interactive Broker
、
Uber Connect
、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
JC
、
Jenny
、
ETF
、
REITs
、
Jay Chiao
、
JC Capital
、
Market
、
Yotta
、
Facebook
、
Warren Edward Buffet
、
Jay
、
IB
、
Apple
、
AAPL
、
Starbucks
、
SBUX
、
Nike
、
NKE
、
Benjamin Graham
、
Adobe
、
ADBE
、
AT&T
、
VISA
、
FAANG
、
ADR
、
WarrenBuffett
、
NBA
、
Alphabet
、
Google
、
JayChiao
、
JCCapital
、
RayDalio
、
Principle
、
PaulD.Sonkin
、
PaulJohnson
、
SheelahKolhatkar
、
BlackEdge
、
Uber
、
Ford Motor Company
、
TSLA
、
Elon Musk
、
Model 3
、
Porsche
、
Model S/X
、
Model Y
、
UBER
、
Garrett Camp
、
Travis Kalanick
、
TaaS
、
UberE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