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做學問:中西醫結合之父∼林昭庚的學思歷程(軟精裝)

做人做事做學問:中西醫結合之父∼林昭庚的學思歷程(軟精裝)

做人做事做學問:中西醫結合之父∼林昭庚的學思歷程(軟精裝)
作者:林昭庚(口述)/皮國立、陳倩姿(編著)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23-12-28 00:00:00

<內容簡介>

臺灣首位本土中醫院士,致力針灸科學化名聞國際
穴位針灸醫術聞名海內外,編寫中醫界鉅著成典範

故事從彰化秀水農村一間紅磚屋說起
送報生、搬磚塊工人、酒家boy
成為國際級中西醫結合之父、中央研究院院士
其中細節激勵人心,他是——
第一位臺灣中醫針灸學博士暨教育部審定的中醫學教授
第一位臺灣受邀在世界衛生組織發表針灸主題演講,暨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傳統醫學主題演講的學者
第一位臺灣本土中西醫結合中央研究院院士,暨受國際著名「自然雜誌」出版集團邀請,出版唯 一英文版《針灸實驗學》
他想講述的是個人一生磨練自己,用以安身立命的信念和態度,期能啟發年輕學子不自我設限,胸懷大志、勇於開創人生夢想。

★本書特色:

☆ 勵志故事:一個彰化農村窮苦的鄉下小孩,用布巾包課本綁肩頭,赤腳走路上學,為求生奮鬥一關過一關,考上中國醫藥學院、取得中西醫雙執照。
☆ 享譽國際:歷經內外婦兒科及北榮針灸科後,展開針刺安全深度研究,四十歲不到,已站上國際舞台,成為針灸學新秀。
☆ 儒醫典範:拿到全臺灣第一張中西醫診所開業執照,免費治療貧困人家;回母校擔任教職,十年教職不領薪,成為大學教育界的傳奇。
☆ 著書立論:四十年寫了二千多萬字,編撰五十幾本專著,為針灸醫學立下千秋萬世的世界觀點,從臺灣走進國際。
☆ 時代意義:當選中央研究院第33屆院士,為台灣第一位本土院士。中醫是很深的科學,首次有中醫代表進入中央研究院,對中醫界意義重大。

★名人推薦:

本書完整記述了一位鄉下貧苦農村子弟翻轉成為一代宗師,讓平凡變成不平凡,實為儒醫楷模、杏林後輩表率,鼓舞更多窮困的學子奮發向上、勵志未來,意義深遠。 ——李文華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林昭庚教授結合現代科學和技術,首 創以電腦斷層掃描,測量胸背腹部危險穴位的安全深度,為針灸找出現代化的科學數據,造福寰宇。 ——李遠哲 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這本傳記不僅詳實記錄台灣現代中西醫結合開拓史上,一位代表性靈魂人物的求生奮鬥事蹟,同時也為年輕學子傳達勇於追夢、利他不爭的人生哲學,是一本台灣中醫針灸之光的傳奇故事。 ——李羅權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工程科學院海外院士
林昭庚教授學識淵博,對中西醫學的學識修養深厚,著作等身,對中西醫界有著廣泛的影響,不僅學術成就受到國際學術界的肯定,他的醫術更備受各國政要的肯定。 ——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治學嚴謹的林昭庚教授運用西醫解剖學角度來研究針灸,將中醫針灸科學化領域推向世界舞台發揚光大,為台灣建立了國際聲譽,其學術成就為士林推崇,一生傳奇,是相當了不起的儒醫典範。 ——洪明奇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昭庚教授專攻中醫針灸學,獲得高度成就,備受美國哈佛大學及國際學術界之肯定,並榮獲中央研究院院士,其勤於學術研究,為人謙和,待人誠懇,平易近人,又自律甚嚴,足為青年學者學習之典範。 ——翁岳生 前司法院院長
林昭庚院士精於中西醫學,神奇的針灸醫術舉世無雙,為人廉厚,樂於助人,這本書道盡他勵志上進的精彩人生,也給人無限的省思。 ——翁啓惠 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林昭庚教授這本傳記,不僅為台灣中醫現代化開拓史留下紀錄,同時也傳達一位科學家奉行「莫守成規」的開創者性格,書中精采的做人做事與人生智慧啟發人心,讓人如沐春風。 ——張博雅 總統府資政、前監察院院長
這本書是勵志向上的個人追憶,也是如何將傳統中醫的知識體系現代化與國際化的見證。林昭庚院士學貫中西醫術,以針灸絕技行醫中外,聞名於世;其仁心淑世的楷模,堪稱當代的「儒醫」。 ——黃進興 中央研究院人文院士
這本傳記真的很好看,而且處處都有令人驚豔與具有啟發性的故事。從外科醫師走上針灸這條曲折路,可以說是典型的勵志人生。原來人生成長過程可以有這麼大的多樣性,而且都指向成功之路。 ——黃榮村 考試院院長、台大名譽教授
林昭庚院士不僅是一位好醫師,造福無數的病患,也是國際知名的學者、醫界的領導人物,成就非凡,亦是啟迪後學,樹立一個積極實踐的優質典範。 ——蔡長海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亞洲大學創辦人

★目錄:

自序 是感恩,也是傳承

前章 臺灣本土院士 林昭庚立志成為別人的光
林昭庚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三十三屆院士,為臺灣首位本土中西醫結合院士,他處世為人謙尊而光,一生成就奉獻,不只在臺灣,更照亮世界中醫針灸革命性的醫療。

第壹部 志於道
第一章 林家祖厝 紅磚屋的世代故事
彰化農村純樸人文風貌,父母親的品格教育和期望,在在影響林昭庚的成長及行事作風,成為他日後思想與事業肇始的源頭。
第二章 母親節儉自己 想方設法掙錢貼補家用
食指繁浩,丈夫公務員薪水微薄,經常入不敷出,憑著聰敏勤儉,林陳怨用雙手打造全家的後方堡壘。
第三章 聰明調皮好動 成為同學的囡仔王
用布巾包課本綁肩頭,赤腳走路上小學,林昭庚成績優秀,國語老師曾在黑板上寫下「良藥苦口利於病……」,永遠記在腦袋裡。
第四章 考上彰化高中 展露學醫人格特質
初中三年,全部心力放在課業中。考上省立彰化高中,看到操場邊一個寫出各類行業的立志看板,其中並沒有「醫生」,他內心已悄悄地把「醫生」加了上去。
第五章 一枝草一點露 求生奮鬥一關又一關
考上中國醫藥學院,展開膽顫心驚的打工生活,卻能在等車搭車時,拚命背誦中醫藥歌訣,自編河洛語「林氏歌訣」。
第六章 巨人的肩膀 師恩情重長留於心
許多恩師貴人點點滴滴的恩惠,讓林昭庚得以乘風而起,探尋更高遠的學術奧義,也成為亦師亦友的職涯夥伴,志同道合的忘年之交。
第七章 服役金門當醫官 內外婦兒科全包辦
兩岸單打雙不打時期,林昭庚到金門前線當醫官,能做西醫手術,也可以針灸治療痛症,口耳相傳,每天忙得團團轉。

第貳部 據於德
第八章 外科醫師入行 針灸博士躍進國際
歷經內外婦兒科及北榮針灸科後,展開針刺安全深度研究,四十歲不到,林昭庚已站上國際舞台,成為針灸學新秀。
第九章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行醫 獲最高榮譽「金袍獎」
參與「醫療外交」,以針灸埋針小手術治癒沙國政府高層痼疾,獲頒「金袍獎」。想舉家赴沙國行醫,卻難以如願。
第十章 妻子的任勞任怨 才能一天工作十八個小時
妻子陳孟秋身兼總務、會計、人事、公關、管理……,她以家庭為重, 犧牲自己的興趣,投注所有心力輔佐先生的事業、教育子女。
第十一章 國科會師生奇遇 針灸在美國根深葉茂
一段師生情緣,牽出針灸傑出成就,獲美國參眾兩院表揚,美國總統老布希致贈照片和親筆簽名。
第十二章 落腳萬華開診所 疼惜散赤甘苦人
拿到全臺灣第一張中西醫診所開業執照,免費治療貧困人家,一家人登門跪謝。五十八歲結束看診,作育英才勤寫醫書。
第十三章 一生守護中國醫藥大學 寵辱不驚
回母校擔任教職,十年教職不領薪,成為大學教育界的傳奇。受陳立夫董事長提攜,交付中西醫結合重責。賭上個人去留,推薦優秀學者進中醫大,與歷任校長相知相惜。
第十四章 三度叩關中研院院士 春暖花開
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組都是最頂尖的人才,要改變想法非常不容易,需要一大群人的幫忙。中醫是經驗的科學,首次有中醫代表進入中央研究院,對中醫界意義重大。

第參部 依於仁
第十五章 著書立論 一本本都有精采故事
不只獨自磨劍,帶領優秀的團隊,磨利無數的寶劍,四十年寫了二千多萬字,編進六十本著書。為針灸醫學立下千秋萬世的世界觀點,從臺灣走進國際。
第十六章 獲邀世衛WHO演講 探討針灸列入緊急醫療
神奇的針灸享譽國際,曾獲邀中國佛醫高峰論壇,在少林寺講授佛針醫理。二○一七年出席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WFAS),在WHO發表演講。
第十七章 為而不爭 帶領中醫開疆闢土
坐上全國中醫師龍頭位置,為全體中醫師打拚。擔任國策顧問,建言書集冊收藏總統府。馬兜鈴酸事件,帶領中醫界一連串反撲。
第十八章 情誼綿延 飲水思源心念家鄉
不論走多遠人多忙,始終有鄉親鄉情牽繫著,成立鄉親醫療服務專線,設立母校勵學獎學金,捐助寺廟改建,深遠情意永相延續。

第肆部 游於藝
第十九章 人生如棋局 《易經》理財助人為樂
走過一百多個國家,旅遊是工作的延伸。喜歡研究《易經》與哲學,因為講求天人合一的中醫學就在其中。要行善幫助人,就得用心理財才有活水進帳。
第二十章 人生不輕鬆 為了新醫學衝!衝!衝!
人生不輕鬆,盡己所能就是精采。能不能成功取決於許多無法掌控的因素,不必執著於預想的結果,有時候努力換來的結果超過預期。

林昭庚大事年表
徵引書目

<作者簡介>

林昭庚
現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羅馬尼亞科學院榮譽院士、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專家學者及諮詢顧問;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國際東洋醫學會會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所長,西班牙國立馬德里大學、國立墨爾本皇家理工科技大學、羅馬尼亞Vasile Goldis大學等大學客座教授及羅馬尼亞Vasile Goldis大學榮譽博士,第十四屆國際東洋醫學會學術大會主席,及多所國內外大學客座及榮譽教授;2021年史丹佛大學發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為全球CAM領域前0.2%的頂尖科學家。
1989年更率先以電腦斷層掃描照相術陸續探討活人胸背部各穴位之安全深度,為醫學史上首位以屍體解剖及電腦斷層掃描研究穴位安全深度並供臨床應用者;其著作之文字總數高達2,000餘萬字,先後完成60種著作,目前為止在國內外發表論文466篇(刊登於SCI期刊之論文有270篇)。
多年來致力於國際醫療外交,2017年榮獲衛生福利部頒發「國際醫療學術貢獻獎」;2021年榮獲外交部頒贈「外交之友貢獻獎章」。1993年榮獲李登輝總統頒發總統文化獎(文總輝字第○○一號);2003年榮獲馬英九總統(時任台北市長)頒發中醫藥學術貢獻獎;2003年榮獲陳水扁總統題頒「功著杏林」匾額(華總二榮字第○九二○○一二○六七○號);2021年榮獲蔡英文總統頒贈醫學研究貢獻獎;先後榮獲四位總統表揚,以表彰其對醫學研究及國際醫療外交之貢獻。

編著者:皮國立,現為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興趣為中國醫療史、疾病史、中國現代史、史學史等領域。目前編著專書20本,期刊與專書論文90餘篇。曾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沙學俊獎學金、郭廷以獎學金、中國歷史學會全國研究生論文發表會第一名(第六屆),王玉豐STS論文紀念獎佳作、三屆中原大學優秀年輕學者獎勵、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獎勵、國立中央大學新聘卓越教研獎勵、校級優良導師獎、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傑出醫史研究獎。
陳倩姿,一個對新鮮事物好奇,喜歡人文科普、傳記故事,相信生命本相就是最好故事的人。淡江大學法文系,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台灣大聯盟職棒公司行銷經理,現任部落灣整合行銷公司總監、醫療雜誌主編、企業人物傳記編撰。老家彰化花壇,現居台中。

★內文試閱:

•作者序

是感恩,也是傳承
我的一生幾乎都是在奔跑狀態,求學時期和生活奮鬥,工作之後忙著做事,很少有時間想到過往,但偶爾有浮生半日閒回想過去,讓我最懷念的,並非職涯專業稍有成就的名聲,而是那一段刻苦銘心的求學時光。
我出生在農村小康之家,父親崇尚儒學,教導六個孩子本分做人是家訓、好好唸書是責任。十八歲,是我人生的分水嶺,父親中風驟逝,我從無憂無慮落入需要到處打工為三餐奔波的境況。民國六十年代,工作難求,尤其對一個半工半讀的青年,時間和體力是唯 一本錢。
今日回顧,那段艱辛的磨練竟然成為生命重新塑造的養分,送報、扛酒瓶、在酒家服侍各色人……種種滋味,成長在溫室中的孩子無緣品嚐,我在受挫中認識人情冷暖、懂得察言觀色;更在恩惠中明白將心比心的溫暖力量。那段期間,我學會堅忍、反省、同理心,我比同齡友伴更早掌握做事方法,以及善用時間兼顧課業。「千金難買少年貧」,一生最大的打擊,成為我一生最大的祝福。
一九九四年,我以《針灸學新論》一書獲得中國中醫科學院(前中醫研究院)一等獎,廈門大學出版社幫我出版學術傳記《針灸英傑——林昭庚博士》,二○一二年北京大學重新增修再版,完整記錄我與團隊一起完成的各種重大研究發現,用科學實證把中醫針灸帶進國際舞台的成就;第三版更名為《一代巨擘——針刺安全深度之父林昭庚博士》,以第二版為藍本,加入中央社之相關報導,完整記述我的求學歷程、臨床醫學研究,以及《中醫針灸》實證醫學的學術成就及參與社會公益事蹟,由我的母校中國醫藥大學於二○一九年出版。
超過五百頁厚厚一本學術傳記,一篇篇記錄了我數十年歲月全力以赴的學術成果,偶爾在夜闌人靜時,回想來時路,我自問:「為何一個從農村出來的鄉下孩子能夠做這麼多事情?沒有留學背景的人,為何有那麼多優秀的人物願意加入團隊和我一起奮鬥?我是否有做對一些事?」
檯面上看到的是結果,背後總有一些能夠結合眾人之力,創新中醫針灸精華的原因。我總結自己一生做事做人,大概依循三種準則,一種是儒家忠恕的精神,一種是道家捨得的智慧,一種是佛家利他的境界。
回顧從小家庭教育,父親耳提面命的就是「要踮腳尖的東西不要拿」,這個告誡默化成我一生不與人爭的個性,不爭就能共生,共生就能和眾,一起成就更大的事。父親的儒家中庸及忠恕思想影響我一生,為而不爭、隨緣不執,「恕」字拆開就是「如心」,以己心換他心,凡事換位思考,難事也能迎刃而解。
中醫學理與道家哲學一體二面,學習中醫讓我領悟道家陰與陽,是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捨得」亦是同樣的概念,要得便需捨,這是做人處世的微妙藝術,存乎於心、相輔相成。
第三種是來自佛法的「利他」思想,凡事都要先想到對方立場,如果自己覺得賺很多,別人都笨到一直吃虧嗎?利他共贏,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一起共事,讓事情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利他是成事和快樂的泉源,起於內心的快樂不就是利己嗎?
我一生教學,雖然學生無數,但是能和他們分享人生經驗和做事方法的機會卻很有限。我想,也許在專業以外,透過皮國立教授與陳倩姿女士的訪談和學術書寫,可以傳達我在人生路上遇見許多溫暖的靈魂,他們在我最需要幫助時,無私地伸出雙手。
《做人做事做學問》一書的書名用意,為自己寫,為學術寫,也為臺灣的中西醫結合寫,想留下深刻的心路,未來中西醫結合的前程,定會一棒接一棒為臺灣發光發熱,因為我深信醫者父母心,心之所向,善為依歸,一切的成就都會嘉惠在廣大病人的身上。
在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慧席捲全球的時代,種種新知很快就成為歷史,唯有人性始終如一。我相信,保有良善利他的心,加上努力積極的人生態度,必能創造最大的幸福。這本書,是感恩,也是傳承。

•摘文

吃自助餐 只買飯免費澆湯汁
「吃飽」這件事是林昭庚上大學後每天要盤算的問題,早晚兼差,體力消耗量大,飯要三碗才吃得飽,口袋裡的錢有限,他得精打細算。林昭庚深知肚子一餓什麼事也做不了,吃飽比較重要,至於有沒有菜是其次,沒錢時他只叫白飯,再舀一些盤子中的肉汁、菜湯淋在白飯上,加些味道。
學校附近小自助餐廳林立,不少老闆是從中南部到都市打拚,同是辛苦人,看是窮學生會睜一眼閉一眼,林昭庚也不好意思天天舀湯撈菜,他自己訂表一家家輪流換著吃。有時自助餐老闆看他沒錢點菜,會主動舀一些菜進他的碗裡,讓他銘感五內;有時也會被吼:「啊!你都不點菜!一直在那邊舀湯汁,是在舀什麼意思?」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著名的人類需求五層次中,溫飽是最基本需求。每天需要為生活搏鬥的人,吃飯這件事,最能感受人情溫度。
人在困境時所受到的溫暖或屈辱銘刻於心,林昭庚回顧來時路才明白挫折和苦難都是化了妝的祝福。一路行來他接受到的溫暖善行涓滴成河,日後他捐錢學校、設置獎學金、回饋故鄉,乃至獲得一九九三年全國好人好事代表排序第一,都是這條暖流澆灌的綠蔭美地。

為了賺更多錢 獨闖臺中酒廠求職
大二只有一份打工沒辦法撐住生活,看來必須再找一份工作,林昭庚善加運用原本傍晚通車的空檔,因為現在不用再通車了,可以把時間用在賺錢。他先鎖定家教,那是較容易找到的工作,很快地,他發現家教收入太少,對生活費所需是杯水車薪,於是騎驢找馬繼續找。
多方探聽,知道南臺中一家酒廠有送酒的搬運工作,體力活工資較高。高中畢業及大一寒暑假,林昭庚就曾在嘉義大林磚窯廠搬運磚頭,這家磚窯是家裡與人合夥開設的,每天工作十個鐘頭以上,有了這樣的經驗,林昭庚自忖到酒廠打工一定沒問題,自己一定做得來。急需賺錢的驅動力足以催出大無畏的憨膽,不經任何人介紹或引見,他獨自一人直接走入臺中酒廠求職。
位在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上的臺中(舊)酒廠,前身是「大正製酒株式會社臺中酒工場」。一八九五年的《馬關條約》使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日人發現臺灣氣候宜人、林木蓊鬱,是流著奶與蜜之地。政治底定,農林業等經濟活動接力上場,大正五年(一九一六年)日籍釀酒商赤司初太郎(1874-1944)在這裡設立了酒廠,以生產清酒、米酒為主。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離開臺灣,接管的臺灣省政府改其名為「臺灣省公賣局第五酒廠」,一九五八年臺灣省公賣局再改名「臺中酒廠」。細膩的清酒退場,換上甘醇豐厚的黃酒、紹興酒系列,屬於華夏文化的滋味於是開展。一九七○年生產出更高品質的花雕酒,酒香馥郁芬芳的華麗花雕,適時為臺灣即將迎來的酒國文化拉開序幕。
臺中酒廠距離火車站不遠,廠區寬闊、煙囪高聳,一幢幢紅磚倉庫座落各處。林昭庚走進酒廠辦公室,他不詢問,先觀察。諾大空間辦公桌一排排井然有序,他眼睛雪亮,直接走到最後面,找看起來像是主管、廠長的人問有沒有工作機會。得到的是預料中的答案:「沒有缺工,酒廠所有工作都是分配好的。」
林昭庚再度使出哀兵姿態,低聲拜託關照,窮學生困境再度讓有分配權柄的人動了惻隱之心。林昭庚雖已忘記那位主管的名字,至今日每當回想,都還記得那位主管在沉吟許久後問:「搬酒工作可以做?」當下,那欣喜和感恩的心情油然而生,又有一份工作可以餬口了。
臺灣有很長一段時間酒類由政府專賣,民間私釀是違法行為,賣酒場所需要向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申請零售商牌照。林昭庚每天在特定時段隨卡車出去,送的酒主要有紅露酒、紅標米酒、啤酒、紹興、高梁等,送的場所只有兩種,酒家和雜貨店。

吃苦當吃補 扛酒打工叫「阿明」
早年酒都是用長頸闊身玻璃矸仔裝,十二支酒矸一組,重量可觀,林昭庚一次下貨可搬兩組二十四支到雜貨店內,酒家存放酒的地方大都在頂樓加蓋的鐵皮屋,樓梯狹窄悶熱,肩上二十四支酒瓶重量壓出一身汗水,林昭庚常常在「腿軟皮皮剉」狀況下完成送貨工作。
大二是瘋狂打工時期,林昭庚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鑽地尋找各種工作機會,最終獲得送報紙和送酒工作,過著兩種身分的生活。
清晨五點開始騎車挨家挨戶送報,八點回到學校課堂上學,華燈初上坐上卡車四處送酒。「為什麼這樣辛苦?」有時候他會自問。出於一種自我保護的療癒心理,林昭庚想像有二個夥伴共同打拚,一個是就讀醫學院的林昭庚同學,另一個是吃苦當吃補的基層勞工,他希望這個流汗的夥伴也有光明前途,為他取名「阿明」。當時的工作沒有扣所得稅,大家都領現金,沒有人在意這個臨時工本名是什麼,好記又好叫的「阿明」成為林昭庚江湖打工的小名。
回想送報送酒之初,與送報老闆和老闆娘、酒廠主管們素昧平生,而他們卻願意給予林昭庚工作機會,而他也不問薪水報酬、認真把交付的每樣事務做好。雇主們也沒有因為他僅僅是個學生就苛扣工資,有時收到的工資比預期還多。這些歷程雖然辛苦,但當時的他很珍惜這些工作機會,點滴都讓他銘感五內,把一路上遇到的恩人都放進貴人名單。
二○一三年,林昭庚再度回到臺中酒廠。物換星移,臺中酒廠已遷廠,原址在二○○二年改名「文化部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二○一三年,林昭庚受聘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專家學者及諮詢顧問,應文化部邀請前去演講「中醫針灸談養生」。十一月二十二日,當年的酒廠搬運工,則以演講貴賓的身分被迎進演講廳。
走過花木扶疏、典雅時尚的文創園區,林昭庚依稀看到昔日的「阿明」腳步輕快的身影。時光交錯,記憶難抹,西裝筆挺的林昭庚望向穿著短褲白汗衫的阿明,心中百感交集。與過去之我合一,或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

大三下課後 到酒家當打雜小弟
一九六八年,就在升上大二的林昭庚奮力為生活打拚之際,臺灣也在政經安定下逐步由農業轉向工商社會,初級加工業展開、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十大建設工程實施在即,美軍越戰開打,臺灣成為補給站,社會充滿蓬勃活力。
春江水暖鴨先知,靈活生意人早已嗅出遍地商機。酒善助興,白天會議室難以溝通的問題,到了晚上幾杯黃湯下肚全都成為生死之交,有酒,生意就好談。
六○年代臺灣都會新型態酒家興起,日治時代士紳上酒家附庸風雅,這個時期臺灣暴發戶或當朝新貴冒出頭,酒家比拚豪華排場、如雲美女、精緻酒家菜,那卡西樂團與酒女是基本消費,舉凡生意人應酬、黑白二道喬事等都上酒家。
臺中的中山路、中正路一帶霓虹燈五光十色、夜夜笙歌。當時臺中規模大的酒家有白宮、鳳麟、皇后、南園、松鶴樓、小蘇州等,其中以號稱樓層能容納五百多位客人的鳳麟大酒家最豪華氣派,是臺中市第一大酒家。
林昭庚工作勤快得人緣,大二結束,酒廠主管把他推薦給他常送貨的鳳麟酒家,大三開學,阿明成為酒家打雜小弟。
如果要林昭庚對過去兩年大學生活之擔憂分類的話,絕大多數可以分在同一個標題下:「我賺的錢夠用嗎?」他精打細算每一分錢出入,無法參加學校任何的課外活動,課本能借就借,三餐以吃得飽為目標。就在逐漸身疲力竭之際,命運自有機巧安排。

懂得觀顏察色 升為酒家領檯
當年在酒家前檯服務的工作通稱「小弟」和「boy」,以工作性質論,小弟是跑腿打雜的機動部隊,得隨時回應客人或小姐的需求,例如「阿明!去買瓜子」、「阿明!去買雞腳」,這個時候,他就得快手快腳完成任務。他買東西會為客人過濾品質、絕不在金錢上頭動腦筋,腳程也比別人快,又快又好的阿明拿的小費比別人多。
跑腿打雜之外,掃地清廁所也是小弟的工作,酒客不勝酒力,嘔吐穢物從房間到廁所很常見,此時小弟就要眼明手快展現善後技巧,迅速復原場地。
林昭庚在酒家廁所掃出心得,多年後診所開業極忙碌,有一天他發現診所廁所馬桶卡上一層黃垢,負責的小姐回報刷不掉。「這還不簡單,會這樣是代表平常妳們沒清乾淨,我是這方面的專家,掃廁所我比誰都在行。」林昭庚交代小姐買「會冒煙的鹽酸」,親自示範洗廁所動作,不到一分鐘廁所內外潔白如新,所有人都對老闆熟練的動作大感驚奇。
要讓部屬服氣不是靠一張嘴巴,林昭庚日後在許多工作崗位備受尊重,究其因,這段半工半讀歲月,讓他提前在社會基層及大染缸中打滾,練就了臨機應變的思考及人情練達。」
機靈又辦事牢靠的阿明很快受到賞識升級boy,boy的工作就是領檯,負責帶客人、點菜、安排小姐陪酒。這工作以看懂客人眼色、達成客人願望決勝負,也就是隨時得察顏觀色、機巧應變。
酒家雖有菜單,但客人常會問boy推薦菜色,點菜是酒家利潤的關鍵。林昭庚於是私下把客人分級,國外來的大老闆或是日本人,他會推薦龍蝦、紅蟳、鮑魚等高級菜餚,如果是住在臺灣的日本主管,他就龍蝦換大蝦,高貴不貴。若是臺灣生意人帶客戶或日本客人來談生意,他知道臺灣人通常比較省,不待吩咐,用螺肉蒜、蝦、一般的蒸魚上場,經濟實惠,我要幫他省錢,他以後才會常常來找我領檯嘛!」貼心的阿明總能為老闆、客人博得雙贏。
臺灣的生意人喜歡找阿明,點菜時有面子,結帳時不會被帳單驚嚇,阿明會辦事,以後就是:「阿明!菜單都給你開!」林昭庚是天生的生意仔。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