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護眼學童近視率降 醫盼助台挺進WHO

惡視力侵襲校園,近視率居高不下是全球面臨的大問題,但台灣戶外護眼策略,是世界上學童近視率不升反降的少數實例,最近登國際期刊,醫師盼此成為台灣挺進世界衛生組織助力。

第2次世界大戰後,閱讀習慣與生活環境產生劇烈變化,亞洲近視盛行率從2成攀升到8成,甚至在百年大疫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後,教室和操場被虛擬會議室和數位設備所取代,戶外時間銳減,不僅重塑孩子們學習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改變了眼球的形狀,近視問題加劇。

最新1期的知名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刊出台灣近視防治的成果,亞洲地區近視率世界上最高,比起預防近視,多數較著力治療近視,但台灣是例外,官方2010年推出「天天120」計畫,鼓勵學童每天至少2小時戶外活動,文章提到「它遏制了這個地區近視率的迅速上升」。

多次參與學童戶外活動護眼研究的高雄長庚醫院眼科主任吳佩昌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台灣學童近視率最糟糕時期高達50%,目前降至4成多,「是世界絕無僅有」,關鍵在官方帶頭鼓勵下課淨空教室,即使只是在樹蔭下或走廊,對於無近視的孩子或同步接受近視治療的孩子都有控制效果。

吳佩昌整理的數據顯示,儘管COVID-19疫情期間台灣近視病例略有增加,但增幅遠小於當時東亞其他地區的近視病例數。期刊文章中也提到,更重要的是,戶外活動似乎並沒有影響學生在數學、閱讀或科學方面的考試成績,這些成績仍然位居世界前列。

吳佩昌說,讓孩子去戶外活動不易,尤其「唯有讀書高」考試觀念較深的中國,正在試圖將戶外帶進室內,如玻璃教室、特殊照明設備、自然主題壁紙等,但效果仍未知。台灣現行採取戶外教學,老師仍認為窒礙難行,建議新課綱可考慮納入每天1堂體育課,強化「天天120」護眼。

近視正在席捲全球,小小年紀就近視,是惡化成高度近視的開端,當近視超過500、600度就是高度近視,視網膜剝離、近視性黃斑部病變、青光眼和早發性白內障等風險恐大增,越來越多人面臨永久性失明危機,各國眼科專家試圖找出阻止學童近視方法。

吳佩昌表示,推估2050年全球半數人口受近視所苦,天天戶外120分鐘保護學童視力,已被證實可大規模降低近視,「我曾因此被世界衛生組織(WHO)邀請演講,分享台灣經驗」,有效公衛政策介入,台灣是做得最好的,希望可以讓世界看到台灣,助力台灣挺進世界衛生組織。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