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床、紅樹林方法學送審 補加強監測、防洪評估

環境部今天審查海草床、紅樹林等藍碳方法學,由於台灣過去沒有類似方法學研究,因此獲委員重視,仍需敘明增加碳匯的措施、紅樹林植林是否影響防洪等評估,建議補充修正再審。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今年4月預告由農業部及海洋委員會共同提出的「海草復育」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紅樹林植林」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並於今天召開首次審查會議。

這2項計畫的研究學者之一、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告訴中央社記者,海洋碳匯(藍碳)生態系一般指紅樹林、海草床及潮汐鹽沼等沿海植被生態系統,且藍碳生態系比起陸域森林(綠碳)生態系,具有更高碳匯能力。

多名審查委員表示,由於台灣截至目前仍然沒有藍碳的相關方法學,因此對這兩項方法學相當重視。

林幸助表示,他在墾丁進行24年的海草床研究,經歷颱風、聖嬰或反聖嬰現象等,這些海草一直都在,顯示其韌性;他評估海草床適用範圍包含廢棄的鹽田、魚塭,另外澎湖、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等都曾有大面積海草床,後續因人為破壞造成面續縮減,但也都是復植的潛力場址。

林幸助指出,藍碳看重的是生物多樣性等附加價值,碳匯反而是另外的誘因;他說明,每公頃海草床復育可能需耗費新台幣200萬元,碳匯收入2噸不到,因此不是從商業角度,坦言願意復育海草床是「做功德」。

紅樹林方面,林幸助說,在紅樹林部分可獲得的碳匯量相對較多,若以20年計算,相當於平均每年可獲得43萬噸的自然碳匯。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表示,想從碳匯的角度申請取得自願減量額度是滿辛苦的,但不能說辛苦就不做,「碳匯有很多生態保育的功能」;鼓勵自願減量,也達到創造自然保育、永續發展的效用。

另外,委員建議,藍碳方法學中需確認「基線」,也就是目前已存在的碳匯量,才能確認做了哪些措施增加碳匯,讓申請單位了解應如何計算、監測,以便後續申請。

委員表示,紅樹林方法學雖相對海草床更有吸引力,但針對河流沉積物是否需納入計算,沉積累積是否會影響都市防洪、防止水患等,甚至生長過盛等問題,都需要再增加說明;在文字敘述上也要避免有人鑽「先砍樹再植林」的漏洞。建議2案皆補充修正後再審。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