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國際救援效能! 竹市特搜隊輪值國際人道救援 參與包機及地震聯合搜救演練
新竹市特種搜救隊9月份輪值我國國際人道救援任務,竹市消防局表示,消防署為提升國際救援任務出勤效能,9月6日至9月8日動員通過認證的縣市特種搜救隊,出動上百名搜救人員,在松山機場進行包機演練,讓各搜救隊伍熟悉包機運輸及動員整備與報到模式,以利若國際上發生重大災害時,搜救隊人員能迅速完成整備並抵達災害現場執行救援。
代理市長邱臣遠表示,竹市於今年4月通過國家搜救隊能力中型認證,這次也派出編組人員共40名、救災車輛15輛及各式救災器材前往參加,其中10名搜救人員及載送1公噸搜索、救援器材前往松山機場參加專案包機演練,另30名搜救人員前往桃園航空城進行地面聯合搜救演練,期盼能提升竹市特搜量能及國際救援的動員能力。
邱代理市長說,新竹市特搜隊今年4月通過國家搜救能力分級中型隊伍認證,是繼六都、台東、花蓮、屏東縣之後,全國第10支通過認證的隊伍,並正式輪值我國國際人道救援任務,輪值月份分別為今年9月及明年6月,未來國際上若發生重大地震災害時,竹市將與消防署特種搜救隊及輪值縣市組成國家搜救隊,以最快速度前往災區馳援。
邱代理市長指出,未來如遇有國際間重大災害發生時,我國派遣搜救隊伍將以專案包機運輸模式支援國際搜救工作,可有效縮短飛航運輸時間,快速抵達受災國執行人命救援行動,增加待救者生還機會,以展現我國重大災害應變處理能力及提升國際正面形象,因此消防署特辦理3日聯合搜救演練,分別於松山國際機場進行專案包機演練及桃園航空城進行地震聯合搜救演練,此次參與模擬演練經驗對未來竹市出勤國際任務將更有效率。
消防局長李世恭表示,竹市由二位副大隊長率編組人員共40名(包含1名新竹馬階醫院醫師及1名新竹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護理師)、各式救災車輛15輛及載運各式救災裝備器材參加演練,此次專案包機演練為我國第一次辦理實際飛機起飛之搜救演練,由松山機場飛往桃園機場,全程依照國際救援流程,包括搜救隊出、入境、搜救犬與救援裝備分流報到、簡化通關等程序,使搜救人員了解出入境通關程序,演練由全國10支通過NAP認證的隊伍(約150餘人共同參與),進行護照查驗、托運行李與個人裝備檢查、搜救犬檢疫流程及各式裝備器材通過X光機安檢並打盤上機,並由消防署特搜隊進行人道救援行動行前簡報,內政部部長劉世芳特別到場為演練隊伍授旗加油。
消防局表示,此次演練同時結合政府單位與民間組織,除驗證專案包機行動效能,也進行整合協調搜救動員機制。此外,也結合各相關部會、縣市政府與民間單位等資源辦理,並針對演練內容提出相關調整方案,不但可以強化竹市未來支援國際搜救工作之經驗及能力,亦能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
代理市長邱臣遠表示,竹市於今年4月通過國家搜救隊能力中型認證,這次也派出編組人員共40名、救災車輛15輛及各式救災器材前往參加,其中10名搜救人員及載送1公噸搜索、救援器材前往松山機場參加專案包機演練,另30名搜救人員前往桃園航空城進行地面聯合搜救演練,期盼能提升竹市特搜量能及國際救援的動員能力。
邱代理市長說,新竹市特搜隊今年4月通過國家搜救能力分級中型隊伍認證,是繼六都、台東、花蓮、屏東縣之後,全國第10支通過認證的隊伍,並正式輪值我國國際人道救援任務,輪值月份分別為今年9月及明年6月,未來國際上若發生重大地震災害時,竹市將與消防署特種搜救隊及輪值縣市組成國家搜救隊,以最快速度前往災區馳援。
邱代理市長指出,未來如遇有國際間重大災害發生時,我國派遣搜救隊伍將以專案包機運輸模式支援國際搜救工作,可有效縮短飛航運輸時間,快速抵達受災國執行人命救援行動,增加待救者生還機會,以展現我國重大災害應變處理能力及提升國際正面形象,因此消防署特辦理3日聯合搜救演練,分別於松山國際機場進行專案包機演練及桃園航空城進行地震聯合搜救演練,此次參與模擬演練經驗對未來竹市出勤國際任務將更有效率。
消防局長李世恭表示,竹市由二位副大隊長率編組人員共40名(包含1名新竹馬階醫院醫師及1名新竹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護理師)、各式救災車輛15輛及載運各式救災裝備器材參加演練,此次專案包機演練為我國第一次辦理實際飛機起飛之搜救演練,由松山機場飛往桃園機場,全程依照國際救援流程,包括搜救隊出、入境、搜救犬與救援裝備分流報到、簡化通關等程序,使搜救人員了解出入境通關程序,演練由全國10支通過NAP認證的隊伍(約150餘人共同參與),進行護照查驗、托運行李與個人裝備檢查、搜救犬檢疫流程及各式裝備器材通過X光機安檢並打盤上機,並由消防署特搜隊進行人道救援行動行前簡報,內政部部長劉世芳特別到場為演練隊伍授旗加油。
消防局表示,此次演練同時結合政府單位與民間組織,除驗證專案包機行動效能,也進行整合協調搜救動員機制。此外,也結合各相關部會、縣市政府與民間單位等資源辦理,並針對演練內容提出相關調整方案,不但可以強化竹市未來支援國際搜救工作之經驗及能力,亦能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909 18:02:10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