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還原卡夫卡生前自選企劃 集結3經典

今年是20世紀最偉大作家之一卡夫卡逝世100週年,出版社特別推出集結「判決」、「變形記」、「在流刑地」3篇經典的「懲罰-卡夫卡自選集」,還原卡夫卡最初創作理念。

「我的心願原本是出版一部規模較大的中篇小說集,選集的共同書名為『懲罰』。」是卡夫卡(Franz Kafka)在1915年寫下的文字。

木馬文化透過書訊分享,1913年起,卡夫卡就有出版中短篇選集的想法,並稱「珍視這3個故事作為統一的整體,絕不亞於對其中一則故事完整性的重視」,一度獲出版社支持,後因市場考量始終未能問世,原本計畫收錄的「判決」、「變形記」、「在流刑地」則分別以單集形式出版。

「判決」描述一對父子間的衝突,父親做出的判決將兒子推入深淵;「變形記」則是一名推銷員從不安夢境醒來後,發現自己蛻變成一隻陰森巨大的害蟲;「在流刑地」刻畫一名不服從命令且侮辱長官的士兵被判死刑,然而在流刑地,這項處決卻似乎引不起人們多大興趣。

木馬文化表示,在這3篇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中短篇作品裡,可見一個人如何與象徵「家」的權威對抗,最終落得毀滅下場。本選集另節選卡夫卡與出版社、情人菲莉絲包爾的通信及日記內容,帶讀者一窺這名偉大作家如何淬鍊筆下的荒誕世界。

普林斯頓大學德語暨比較文學榮譽教授、卡夫卡研究專家史丹利康戈爾德(Stanley Corngold)以專文指出,「何以卡夫卡要將這幾部作品置於一個共同的標題之下,這點是容易理解的。每個中心都涉及了一種轉折,過程中發生了權力的置換-打從一開始就被賦予權力的人受到了懲罰,而後權力轉向了他的對手,也就是他權力原初的對象。」

木馬文化指出,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抱持旁觀態度,作品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之體現。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