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AI治理報告出爐 專家:台灣應爭取國際話語權

美商亞洲集團發布印太地區人工智慧(AI)治理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的AI治理框架屬於「支持創新、規則接受者」。專家分析,台灣若只扮演AI代工角色很可惜,應該思考如何把AI治理經驗輸出國際,爭取AI話語權。

世界各國目前皆在尋求建立AI治理原則,美國僅有AI行政命令和州政府法案,歐盟今年8月生效首部AI法,台灣今年7月15日預告AI基本法草案,若經立法院通過,將成為全球第2部國家級AI法。

策略諮詢公司亞洲集團(The Asia Group)發布的印太地區AI治理研究報告指出,在AI治理態度上,亞洲各國主要分為兩派,其中一個陣營比較看重經濟利益、支持創新,包括新加坡、日本等;另一個陣營更重視國家安全,例如中國、越南等。

報告指出,印太地區AI監管方向分散,不太可能完全比照歐盟的立法模式,因此歐盟在AI治理上的態度,對亞洲各國影響有限。

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正透過聯合國等途徑積極輸出自己的AI治理模式,引起各國關注,美國與中國在AI領域的競爭已不限於科技面,未來在制定AI國際規則上會有越來越多交手。

報告顯示,台灣的AI治理框架屬於「支持創新(pro-innovation)」、「規則接受者(rule-taker)」,台灣是全世界先進半導體製造與生產的最大貢獻者,可自行有效發展及整合AI技術;但在國際上面臨主權議題、遭許多國際機構排除,恐限制台灣參與制定AI國際規則的機會。

美商亞洲集團董事總經理、數位政策共同主席陳澍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台灣在亞太地區比較早提出需要關注AI治理,當時AI還不像現在這麼熱門,等到各國都在討論AI治理的時候,台灣也積極跟上腳步。

陳澍認為,台灣在AI硬體領域有著絕對領先,軟體方面相對落後一些。政府在立法過程中,需要考慮讓台灣AI軟體發展能跟上硬體腳步,不一定只靠監管,也可以提出具有扶持性的政策。

陳澍強調,現在是制定AI遊戲規則的階段,台灣AI基本法做好後,下一步應該思考如何把台灣AI治理經驗輸出國際,可以考慮透過美國及美國盟友如日本,爭取在國際上的AI話語權,「不要搞到這麼大的AI時代,結果還是只能扮演代工角色,那就很可惜了」。

台灣的AI基本法草案一共18條條文,預告期間60天、至9月13日止,施行日期由行政院訂定。條文明定政府應依風險分級,透過標記、揭露、問責等機制,提升應用可信任度,建立應用條件、救濟、 補償等規範,包含外國AI產品落地規範;同時,為保障勞工權益,政府應就AI利用所導致的失業,依其工作能力予以輔導就業。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