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里山權杖倡議」計畫啟動大會 期許人與自然和諧 共創地球永續

聯合國「里山倡議」,期許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國立成功大學執行為期 6 年之「里山權杖倡議」計畫,目標在推動與開發符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里山倡議減碳科技並結合農村再生地方創生活動,預期目標在 2024-2030 年總達到 6 千萬噸二氧化碳增匯。2 月 5 日於成大舉行啟動開幕會議。聯合國大學高等永續研究所暨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生物多樣性暨森林保護計畫 Andre Mader(音譯:安德烈.馬德爾)主任特地出席,期許全球攜手合作,邁向 2050 淨零碳排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創地球永續。

開幕會議上午 10 時於成大資源系舊館二樓學誠廳舉行。農業部、台灣太空中心、台南市政府等公部門代表、南華大學永續中心、注重生物多樣性淨零碳排工商界與會外,關心生態、減碳等議題的成大師生也共襄盛舉。

資源系向性一主任於開幕致詞表示,執行「里山權杖倡議」計畫,讓台灣與聯合國周邊組織有所連繫,對我們國家、對資源永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活動。成大資源系有許多進行中的計畫也都對應著現今的資源永續、生態融合等重要國際趨勢,也與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有著密切、重要關聯。希望各界都能善盡心力,讓地球生態永續、美好。

開幕式告一段落後,成大材料系蘇彥勳教授簡報「里山權杖倡議」計畫。強調,除了在開發減碳技術外,更要與農村與農民協作,以里山倡議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經緯提升碳匯方法及推廣可再生能源理念,藉由永續利用的方式來管理土地和自然資源,實踐減碳生活與碳匯創生。簡報中,蘇教授也介紹過去與團隊在嘉南平原開發高梁桿生物碳、在台南鹽水等區域推動發光植物地方創生、人與自然和諧的成果。

隨後 Andre Mader 主任也說明「聯合國里山倡議」如何與生物多樣性連結,以及如何利用地景、環境來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大自然的能力,以取得開發與生態的平衡。會議結束後,下午 Andre Mader 主任將在蘇彥勳教授的陪同下,走訪嘉南平源高梁與玉米輪作作物場域、雙春濱海遊遊憩區周邊溼地等處。根據聯合國 UNCCD(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文獻指出,以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的方式來管理土地和自然資源管理溼地與農業種植地景,一年每公頃可增匯 643 和 80 頓二樣化碳以上,預計成為全球 2050 年淨零碳排重要角色。

里山倡議是由日本環境廳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聯手啟動,願景為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透過農、林、漁、牧等生態地景的保全與活動,以發揮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之後又建立「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一個以團體為單位參與之平台,希望藉由各會員的互動與合作,促進里山倡議的研究與落實。

蘇彥勳教授及團隊,為「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成員,向「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提出並通過 2024 – 2030 為期 6 年之「里山權杖倡議計畫」。里山權杖倡議計畫為以里山倡議為基礎,期許藉由開發農業生物減碳科技、生物多樣性碳權開發等,推動國際碳權合作,跨國發展生物多樣性減碳計畫與碳匯評估。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