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爆冷極熱「心」挑戰 醫盼CPR成全民新運動

極端高溫與酷寒威脅人類健康,近期寒流許多人突發OHCA,忙壞消防救護與急重症醫療,心臟外科醫師徐展陽積極倡議心臟停止後、到院前20分鐘CPR心肺復甦術的重要性,希望成為全民具備的救命能力。

近幾年台灣歷經極端高溫警報的酷暑,近期是一波波低溫特報,據消防署統計,元旦跨年寒流前後短短10多天全台非創傷性心肺功能停止(OHCA)超過400件,春節後寒流再次報到,2月1至8日這類案件累計415人。

衛生福利部因應氣候變遷健康衝擊政策白皮書指出,在極端高溫或低溫下,造成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相對於呼吸道疾病死亡風險高,非都會區民眾衝擊比都會地區民眾高,主要是非都會區民眾較多為農業等戶外工作型態等因素,預估氣候逐漸暖化,冬季死亡人數將降低,但極端高溫持續天數增加,可能增加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徐展陽告訴中央社記者,氣溫絕對是未來台灣心臟疾病預防保健大挑戰,心臟不會無緣無故出事,除了三高未控制,心臟生病9成與抽菸有關,「菸品太邪惡,是我最痛恨的」,千萬不要嘗試吸菸,菸癮者應及早戒菸停損。

徐展陽也不斷強調CPR的重要性,尤其在心臟停止後、到院前黃金20分鐘。他說,若腦部缺氧時間太長,恐出現永久性傷害,當親友、同事或路人因心臟停止倒下,民眾務必立刻執行CPR,最好搭配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可大幅度提升活命機會。

CPR口訣是「叫叫CABD」,第1個「叫」是呼喚確認患者有無意識與呼吸,第2個「叫」為求救,「CABD」則是體外心臟按壓、呼吸道暢通、人工呼吸與去顫。

徐展陽提到,現在119專線都有線上指導員一步一步告訴民眾執行方法,核心精神就是確保救護車抵達前有人持續替患者CPR。

徐展陽長期在急診搶救非創傷OHCA患者,他觀察發現,台灣民眾非常願意替倒下的親友執行CPR,但為路倒的陌生人CPR,意願不如歐美地區,可能「不是冷漠,是擔心會造成法律責任」,事實上,現在各國都有「好撒馬利亞人法」(Good Samaritan law),保障見義勇為者,台灣應該更積極宣導。

台灣版的「好撒馬利亞人法」是「緊急醫療救護法」第14條之2,救護人員以外的民眾救助他人生命,使用緊急救護設備或施予急救措施,適用民法、刑法緊急避難免責規定。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說,就她所知,台灣至今沒有任何熱心民眾搶救路倒陌生人挨告事件。

劉玉菁也提到,根據她的觀察,一般民眾不敢為非創傷OHCA路人執行CPR的原因,仍然是以「害怕沒有足夠急救知能提供協助」為主要原因,比較少是害怕會被告,官方與民間單位持續合作,透過急救教育宣導,例如在捷運站內推廣,讓民眾在等車時間學會CPR常識。

劉玉菁表示,一直以來,台灣最美的風景都是人,鼓勵好心民眾執行CPR,幫忙搶救倒下的陌生人,在救命過程中確實可能出現肋骨骨折等狀況,為了避免後續不樂見的糾紛狀況出現,「緊急醫療救護法」是熱心民眾的護身符,透過法律免責的支持,讓所有人都能放心救人。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