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學研究:親子共享音樂有助促進關係

無論在人生哪個階段,總有一段旋律留下印記,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研究更發現,親子若能共享音樂,尤其是青少年時期曾與父母一起欣賞音樂的孩子,成年後與父母關係更好。

這篇研究由亞利桑那大學進行,研究者以157名平均年齡21歲的年輕成人為對象,透過線上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在兒童時期與父母一起從事非音樂活動和音樂活動的頻率,如一起聽音樂、參加音樂會或演奏樂器。

在研究中,參與者回憶他們在童年(6到13歲)和青春期(14歲以上)期間的經驗,並分享現在自己與父母關係的看法,包含協調性、同理心以及關係品質。

研究顯示,各年齡階段的「共同音樂經驗」,都與年輕成年時期對「更好的親子關係品質」看法有關,尤其是與「青少年時期」的共同音樂經驗最相關。這可以經由促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人際協調和同理心的感知來解釋。

研究也發現,人際間的協調性和同理心對親子關係品質有所影響,其中人際間的協調性對關係的影響更大。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暨輔仁大學音樂治療組兼任助理教授陳質采昨天透過新聞稿分析這篇研究。陳質采說,音樂本質上具有溝通交流性,以多種非語言交流的方式溝通,例如語調、節奏、呼喚和回應等元素,這是為什麼當孩子們睡前焦躁不安時,總有能溫暖安撫他們的搖籃曲。

此外,陳質采表示,對兒少來說,節奏同步可以增強親密感和相似感,而參與音樂活動過程中的協調,會引發合作和親社會行為,也能夠觸及深層情感連接。因此,共享音樂,是促進親子關係簡單健康的活動。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研究提到親子一起聆聽音樂,所產生的同步活動,會讓彼此關係更緊密,她建議父母透過「好奇詢問」、「多元音樂」這2個技巧,建立和孩子從事音樂活動的習慣。

當孩子戴著耳機時,家長可以試著站在孩子前方,好奇的看著對方並詢問在聽什麼音樂,或放自己喜歡的音樂,邀請孩子一起聽,從好奇詢問或邀請的過程開啟對話,從中找到一首彼此都喜歡的音樂,未來在任何地方聽到就會聯想到彼此。

同時建議家長體驗多元音樂,有助於進入孩子的世界,另外就是跟孩子分享自己年代經典音樂。葉雅馨強調,音樂還有化解尷尬功能,與孩子同處一個空間不需要太多語言,放彼此都喜歡或孩子喜歡的音樂,音樂就會漸漸成為橋梁。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