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經濟再添新品項 厚植農林共生新契機 「竹笙」、「絞股藍」、「臺灣白及」為地方特色產業注入新活水

為守護森林生態並活絡山村經濟,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19年起積極推動林下經濟政策,在維繫森林生態與森林覆蓋度的前題下,陸續開放段木香菇及木耳、森林蜂產品、臺灣金線連、臺灣山茶、馬藍及天仙果等品項,活絡山村部落綠色經濟效益,合計產值逾1.5億元。林業保育署近日宣布再新增竹笙(Phallus indusiatus)、絞股藍(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 Makino)、臺灣白及(Bletilla formosana (Hayata) Schltr.)為林下經濟新增品項,並於臺灣山茶品項下新增諸羅品系,將為臺灣帶來更多優質的林下產品。

新品項多元化利用資源創新價值 林業保育署說明,此次新增的品項涵蓋了高經濟價值與環境保護特色,充分發揮林地獨特的生態優勢,它們是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寶貴禮物,為當地居民開創了更具可持續性與綠色經濟的未來。在林下生長環境中的中藥材、可食性蕈菇、或可作保健茶飲的原料植物,可為市場提供天然、無污染的產品。

竹笙:是一種食用菌,分布於臺灣全島低海拔闊葉林內,因其形態特徵和營養價值,通常被用於中藥和食材。具有21種氨基酸,占總重量的40%,其中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占總氨基酸的35%,還豐含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極高的抗氧化性。

絞股藍:又稱七葉膽,為多年生攀緣性匍匐狀藤本,在臺灣特別受到關注,因其適應力強,分布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地,開闊地及森林內,多生於山間陰濕處,喜陰濕、疏鬆肥沃之土壤。亦有人工栽培,於日照少的田地也可種植。常被用於中藥,有「南方人參」之美譽,在食藥署「食品原料整合查詢平台」登載資料為:草、木本植物類,供茶包、膳食調理包或萃取後作為原料,日本已利用絞股藍作成保健飲料,稱為「甘茶」。

臺灣白及:美麗的蘭科植物,分布於臺灣全島低海拔至高海拔地區,適合栽植於林緣,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觀賞與藥用價值,其假球莖乾燥可作為中藥材,在臺灣的藥材市場上也佔有一席之地。臺灣已建立臺灣白及之組織培養繁殖栽培體系,可大量繁殖種苗,做為推廣栽培之用。

綠色經濟模式引領永續發展促進在地就業與產業升級 林業保育署表示,林下經濟不僅提升林地的附加價值,也為當地林農、部落居民或合作社,帶來新的就業機會與收入來源。新增品項的發展將嚴格遵循生態保護原則,確保林地的永續發展。未來,將進一步探索更多創新型品項,結合生態旅遊與文化體驗,實現林業與綠色經濟的蓬勃發展。

即日起,有意經營林下經濟的林農、部落或林業合作社可向所在地之鄉(鎮、市、區)公所、實驗林管理處或本署各地區分署提出申請,增加營林收益,共同創造林業加值,促進公、私有林經營的永續發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