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技藝有形施作 培育新世代修復人才

無形技藝有形施作 培育新世代修復人才
為延續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培育新一代修復人才,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支持下,推動「第一期臺南市傳統匠師傳習計畫」,首發課程聚焦於古蹟與歷史建築修復中不可或缺的傳統技藝——「泥作」。本次特邀本市登錄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泥作(土水)」保存者呂新義,以市定古蹟西華堂右外護龍為實作學習場域,傳授珍貴的修復經驗。歷經近 300 小時的密集訓練,學員們今日(29日)齊聚西華堂,向外界展現學習成果。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陳濟民局長也親臨現場,見證這場技藝薪火相傳的重要時刻。

作為文化資產修復的關鍵工藝之一,泥作涵蓋多項技術,包括牆體砌築、牆面抹灰、洗石子、磨石子、灰泥線腳及磁磚裝修等,當中特別是抹灰、灰泥線腳與洗石子的施作技巧,考驗著技師的精準度與經驗累積。而本次擔任傳習實作之講師呂新義老師就是擅長泥作技術,施作技藝相當精湛。本次課程特別設立「實作組」與「記錄組」,前者著重於實際修復技能培養,涵蓋修復倫理法規、職業安全訓練,以及漢式土水作的術科課程,並教授砌養灰池、白灰壁施作、特殊抹刀製作與洗石子翻模技法;後者則針對文化資產修復紀錄者,透過工地現場觀察與紀錄訓練,使修復過程完整保存,並縮短過去匠師、工地主責人與建築師之間的資訊落差。這不僅提升了學員的專業素養,也為文化資產修復建立更完善的知識體系。

計畫主持人、臺南應用科技大學陳宛宜老師表示,這次傳習計畫與以往不同,不再是單純讓學員「無中生有」製作白灰壁體,而是在既有建築物上進行「修復與施作」,使學員直接面對真實的修復挑戰。在實作過程中,學員須針對不同受損壁體進行檢測、剔除範圍界定,並根據壁體的含水率與未來維護需求,與呂新義師傅討論材料配比與修復方法。此外,由於施作場域為市定古蹟,修復方式需經審議委員審核,讓學員不僅學習技藝,更理解文化資產修復的嚴謹性與標準。這種高度實務導向的課程設計,使學員不只是學習傳統技術,更能在現場應變與決策,累積寶貴經驗。

文化局代理局長林韋旭表示,文化資產的修復與保存,不僅關乎技術的延續,更關乎歷史與文化的傳承。本次「臺南市傳統匠師傳習計畫」不只是技藝學習的場域,更是一場文化使命的實踐。隨著課程圓滿結業,這群學員將成為文化資產修復的新生力量,肩負起守護歷史建築的重要責任。未來,透過更完善的傳習機制與培育計畫,臺南將持續深化文化資產修復技術,讓這座文化古都的歷史風貌得以延續,代代相傳。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表示,泥作技術是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一環,此次計畫不僅成功培養新一代修復人才,更累積了寶貴的技術經驗與教學模式,未來將進一步開設「大木作」與「彩繪」傳習課程,並結合實地案場作為教學場域,透過不斷變化的修復現場,培養學員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文資處也計畫將課程中的各種案例與挑戰系統化整理,發展成教材,為台灣的文化資產修復建立更完善的培訓體系,確保這些珍貴技藝能夠持續傳承,並應用於未來的文資修復工程。臺南市傳統匠師傳習計畫結業培育新世代修復人才。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