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委會全新親子音樂劇「燈怪」 挑戰真人全偶

客家委員會全新製作親子音樂劇「燈怪」進入最後總彩排階段,這次「燈怪」不只是機械裝置再進化,整場演出由真人挑戰全偶,大小觀眾都可以在可愛的瓜族與燈族中的冒險中感受親情與友情。

接下製作重任的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這次的文本從創辦人李永豐到整個編導組,大家參考非常多繪本,故事軸線打掉重練不下百次,「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客家新童話,以1個寓言故事將敬天惜物等客家精神注入,也將環保永續的概念傳達給所有的孩子。」

「燈怪」劇情講述陸地瓜族跟海洋燈族互相幫助,島上沒有能量,每年燈族都會上岸提供光線給瓜族,保護瓜族順利成長;而燈族其實是瓜掉到海裡之後,吃了海裡的藍藻會長成燈族,他們一直循環共生。一次小燈怪上岸,沒來由跟瓜族非常熟,居然小燈怪是瓜瓜的父親……,充滿驚嘆號的劇自此神展開。

這也是紙風車劇團首度挑戰全劇真人全偶,編導之一兼演員林聖加表示,第一次將偶穿上身表演,「裡面汗如雨下也看不到路,小黃瓜跟苦瓜常常相撞。」林聖加說真人演出臉上會有喜怒等情緒,但偶就是一號表情,如何推演劇情得靠更多肢體配合,拿掉既有慣性表演對這次紙風車的演員來說,是一大挑戰。

比起神獸般的「雨馬」,這次的「燈怪」機械裝置更加進化,除了底座有卡車移動之外,「燈怪」的頭會轉動,眼睛可以開闔,翅膀上鱗片都會發光,頭跟尾還會噴煙,任建誠表示,「就是要讓家長跟孩子們有很多想像跟互動。」

紙風車劇團副團長也是編導莊瓊如說,這次將客家如油紙傘、方口獅與桐花等轉化,隱藏在大燈怪跟真人全偶身上,親子都能自然感受客家美感。像劇情中偉大的小黃瓜媽媽,身上就有以客家花布上的牡丹及蝴蝶做發想的圖案,「花布有家庭美好的寓意,搭配蝴蝶翅膀紋路與,呈現溫柔堅定的母愛。」

莊瓊如表示,這次除了海陸環保永續議題外,最重要的還是客語推廣,劇情放入古早客語童謠「火焰蟲(螢火蟲)」,也有新創洗腦「瓜瓜歌」,歌詞中「呱呱苦瓜解憂慮,呱呱西瓜快樂happy,呱呱木瓜好心情」非常俏皮可愛,「我們希望家長來看很放鬆,小朋友更能進入故事的情節,啟發更多想像。」

客委會與紙風車劇團聯手打造親子音樂劇「燈怪」將於4月26日及27日登場,地點在兩廳院藝文廣場,2天都免費入場。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