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盪到平衡:全球格局中的風險悖論與新賽局/魯云湘

從動盪到平衡:全球格局中的風險悖論與新賽局/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之初,西方輿論普遍期待藉由遏制莫斯科,同時牽制北京的戰略擴張;然而事與願違,制裁壓力不但未能打擊俄國實力,反而催生了一種類似於修昔底德陷阱的現象:中俄戰略合作在壓力中逐步升級。進入2025年,雖然美國新一輪關稅戰企圖在短期內挫傷大陸出口,但根據2024年的數據顯示,中俄雙邊貿易額約為2,448億美元,而中美雙邊貿易接近6,883億美元。這充分顯示出大陸迅速通過市場多元化及外匯儲備調控,成功穩固經濟基本盤。近期台海局勢則在美台「戰略模糊」與軍購互動下,呈現出一種看似平衡但暗流湧動的局面;而全球競爭的重心也正從傳統的歐亞陸塊逐步轉向東協、非洲聯盟與金磚國家等多邊外交平台,從中心的「世界島」走向邊陲地帶的新賽局。

誠如前述,正如修昔底德陷阱的結構性對抗,西方原先試圖藉俄烏衝突打擊俄羅斯,從而對大陸形成「鄰困效應」。在制裁下,俄羅斯在能源、金融與高端製造領域接連遭遇斷供與資金凍結,儘管表面上看似弱勢,卻激發出向東方求援(主要是大陸及朝鮮)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根據複雜互賴論的觀點,北京憑藉與全球供應鏈及金融市場的融合,迅速成為莫斯科最大的天然氣與石油買家,雙方在高鐵、核電與生態農業等領域,簽署一系列戰略合作協議。同時,雙方在聯合國與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場合中,共同抵制西方輿論與制裁壓力。

然而,這一戰略合作並非全然無憂。中俄兩國在中亞地區,除了「既得利益與一帶一路版圖」之間的明顯拉扯,還涉及能源定價、安保部署以及地緣政治尊嚴等多重矛盾。例如,俄羅斯長期以來在中亞地區建立的既得利益,有時會與大陸新推動的經濟倡議形成沖突,這在具體的能源議價和軍事部署中均有所顯現。由於兩國的歷史信任基礎相對薄弱,短期內內部合作有助於提升雙方的抗壓能力,但長期而言,如何調和這些利益錯位將成為兩國合作穩定性的關鍵變數。

反觀美國,川普「2.0」政府重啟中美貿易摩擦後,對大陸傳統製造業出口造成明顯衝擊。在高額關稅壓力下,大陸一方面依託早期佈局的「一帶一路」市場,積極開拓東南亞、非洲與拉美等區域,以分散對美依賴;另一方面,透過動用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結合逆週期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調控,有效守住了經濟基本盤。

另一方面,貿易戰的衝擊不僅體現在關稅數字上,其更深層次的影響則在於技術封鎖與產業鏈重構。美國對華為等高科技企業的制裁,暴露出大陸在自主核心技術領域的不足,從而促使國內在「去美國化」和「補鏈強鏈」方面大舉加速。與此同時,觀察不難發現,在大陸現行的政治經濟架構中,中國共產黨在資金運作與資源分配上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不僅推動創新進程,亦調整產業結構。從中央到地方,從國有企業到民企,多層次的合作發展正呈現出資源配置和力量整合上的微妙變化。

在台海地區,則是在「美台軍購+戰略模糊」的模式下維持表面平衡。儘管島內選舉與兩岸政策波動依然構成潛在風險,美中在台灣問題上形成的「相互克制—冷水試探」機制,使得局勢相較於南海或朝鮮半島,更易量化與管控。然而,這種表面平靜正暗藏著由誤判積累的潛在風險。

傳統以歐亞大陸為主的博弈正在發生變化。全球競爭的重心從「世界島」向以東協、非洲聯盟和金磚國家為代表的多邊外交平台轉移,標誌著大國間從單一對抗走向多極博弈的新階段。大陸憑藉基礎設施投資與貿易合作,穩步擴大在東南亞與非洲的影響;同時,美國與歐盟藉安全援助、經濟激勵及價值觀輸出,積極構建以共享利益為基礎的新型盟友網路。

此外,越來越多中小國家採取「搖擺外交」策略,努力在美中兩大陣營中爭取最大利益。例如,馬來西亞在「一帶一路」與「印太框架」之間尋求戰略平衡;南非在金磚合作與西方技術援助中,謹慎斡旋;而奈及利亞,則在大陸能源專案與美國軍事訓練的雙重紅利中找到切身利益。這種多邊且日益碎片化的格局,顯示出未來大國競爭將從傳統區域爭霸,轉向邊陲多重角力場的新型局面。

「動作越大,看似危險,實則安全;風平浪靜,才是最需要警覺的。」這一矛盾悖論在國際舞台上屢見不鮮。無論是公開衝突如俄烏衝突,其破壞性雖大,卻也迫使各方加強多邊合作與危機管控,還是台海及南海那類表面平靜,卻暗藏火藥味的局面,均促使決策者在顯性震盪與隱性潛流之間,尋找動態平衡。

因此,國際決策者必須兼具前瞻視野與敏銳的洞察力,一方面關注大規模事件帶來的衝擊,另一方面不可忽視日常政策微調,及輿論走向所累積的長期風險。唯有在「顯性震盪」與「隱性潛流」之間建立起完善的預警與應對體系,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有效化解風險,維護區域和全球的長期穩定。

當全球格局從「單向制衡」邁向「多極博弈」、從「大國對抗」進一步演化為「多邊競技」時,各國不僅需利用公開衝突檢驗自身韌性,也必須警覺表面平靜下的潛在風險。正如中俄在逆境中結盟、北京在衝擊中自強,而台北在戰略模糊中尋求平衡,沒有任何一個區域或國家能獨善其身。唯有深刻理解風險悖論,並在新型多邊平台中靈活應對,才能在這錯綜複雜的國際賽局中立於保存實力。(照片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