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啟)明:台灣空品變好 境內污染源交通大於工業
環境部長彭(啟)明今天接受廣播電台POP Radio節目「POP撞新聞」專訪,他提出數據指出,台灣的空氣品質愈來愈好,台灣的境內空污來源是交通大於工業。
彭(啟)明表示,從數據來看,20年前台灣空氣中的PM2.5(細懸浮微粒)平均是20微克,高屏更高達30微克;從2016年開始逐年下降,愈來愈好,現在是平均12.8微克,高於日本10到11微克,但低於南韓。
他指出,檢視各縣市的PM2.5,台東最低6.6微克,其次是花蓮7.9微克、宜蘭8.7微克,最高的是雲林及金門都是17.5微克,高屏比20年前降了約一半。
主持人提問,很多人認為,台灣的污染源除了境外移入,主要是來自境內的工業,尤其是火力發電。
不過,彭(啟)明提出環境部的數據表示,事實並非如此。
彭(啟)明指出,台灣的空污來自境外移入就占了46%,依季節不同,有些來自大陸,有些來自東南亞,金門的空污主要來自大陸。
他說,大陸的空污也下降很多,但相較台灣的PM2.5仍高很多,例如現在上海的PM2.5平均是30微克,北京是35微克;10多年前是80微克、90微克,甚至逾百微克。
對於台灣境內的空污,彭(啟)明表示,來自交通的占比是12.2%,大於工業的10.7%,電力的占比只有2.3%,且主要是火力發電。
彭(啟)明指出,火力發電有燃煤或燃氣,不應把兩者合一,因燃氣發電排碳不到0.4,燃煤發電的碳排量為0.7到0.8,且目前將燃煤發電漸轉為燃氣發電,再加上控制設備,的確能有效降低碳排。
他表示,希望台灣的PM2.5在2030年時能降到平均10微克、2035年再降到8微克,但台灣的空污改善進入深水區,光靠現在的做法很難再達到目標,只有靠淨零。
彭(啟)明認為,台灣的空污改善,若從政治立場來看會談不下去,但事實上境內空污來自交通大於工業,管制策略上要好好思考。
彭(啟)明表示,從數據來看,20年前台灣空氣中的PM2.5(細懸浮微粒)平均是20微克,高屏更高達30微克;從2016年開始逐年下降,愈來愈好,現在是平均12.8微克,高於日本10到11微克,但低於南韓。
他指出,檢視各縣市的PM2.5,台東最低6.6微克,其次是花蓮7.9微克、宜蘭8.7微克,最高的是雲林及金門都是17.5微克,高屏比20年前降了約一半。
主持人提問,很多人認為,台灣的污染源除了境外移入,主要是來自境內的工業,尤其是火力發電。
不過,彭(啟)明提出環境部的數據表示,事實並非如此。
彭(啟)明指出,台灣的空污來自境外移入就占了46%,依季節不同,有些來自大陸,有些來自東南亞,金門的空污主要來自大陸。
他說,大陸的空污也下降很多,但相較台灣的PM2.5仍高很多,例如現在上海的PM2.5平均是30微克,北京是35微克;10多年前是80微克、90微克,甚至逾百微克。
對於台灣境內的空污,彭(啟)明表示,來自交通的占比是12.2%,大於工業的10.7%,電力的占比只有2.3%,且主要是火力發電。
彭(啟)明指出,火力發電有燃煤或燃氣,不應把兩者合一,因燃氣發電排碳不到0.4,燃煤發電的碳排量為0.7到0.8,且目前將燃煤發電漸轉為燃氣發電,再加上控制設備,的確能有效降低碳排。
他表示,希望台灣的PM2.5在2030年時能降到平均10微克、2035年再降到8微克,但台灣的空污改善進入深水區,光靠現在的做法很難再達到目標,只有靠淨零。
彭(啟)明認為,台灣的空污改善,若從政治立場來看會談不下去,但事實上境內空污來自交通大於工業,管制策略上要好好思考。
- 記者: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8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