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落單幼雛鳥別急著帶走 花蓮縣府:親鳥照顧更好
近期是鳥類繁殖季,在登山步道、公園綠地等處常會發現落單幼雛鳥,民眾好意將小鳥帶回照養;花蓮縣府呼籲,不是每隻落單幼雛都需人為介入,親鳥照顧的幼雛鳥存活率更高。
花蓮縣政府農業處今天發布訊息表示,花蓮動植物豐富,包含太魯閣、鯉魚潭、花東縱谷等地,均為野生鳥類繁殖重要棲地;依花蓮縣野鳥學會過往相關經驗顯示,被人類撿拾通報案例中,大約3成是雛鳥落巢、幼鳥練飛,許多在地上發現的雛鳥或幼鳥其實健康良好、只是飛行技巧尚未成熟,原本不需醫療介入,如果長時間人為飼養反而可能導致難以順利回歸野外。
依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野生動物急救站的專業指引,民眾若在地面發現幼雛鳥,可先觀察是否為幼雛鳥及健康狀況,絨毛未脫的是雛鳥,長出羽毛但飛不遠的是幼鳥;檢視無明顯外傷,身體溫熱,肢體對稱,羽毛完整柔順,精神意識警覺,表示健康良好。
如果是無傷雛鳥,民眾可在拾獲處附近自行尋找鳥巢放回去;無傷幼鳥則將牠放回原地附近高處,如樹枝、牆上即可,若無法找到或放回原鳥巢,也可用小碗或塑膠盒底部鑽孔製作臨時鳥巢,內鋪廚房紙巾再把雛鳥放進去,並固定於原鳥巢附近安全處,協助小鳥暫時等待親鳥返回餵食。
農業處指出,本於非必要不干擾自然生態原則,在不瞭解鳥兒食性與身體狀況下,建議盡量避免可能造成傷害的行為,包括不要餵食,因為不當餵養可能導致小鳥消化不良或窒息;不要持續接觸,親鳥若見人類在旁逗留反而會不敢靠近幼鳥;不要誤判幼鳥為棄鳥而立即帶走,其實多數親鳥就在附近觀察。
縣府提醒民眾,在野外活動時尊重自然生態環境,減少人為干擾就是最好的保育,讓野生動物留在原棲息地,才是對牠最溫柔幫助;但如遇幼雛鳥有受傷或健康情況不佳情形,建議將傷鳥置於紙箱(須戳洞保持通氣),送至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由專業獸醫協助檢查、救治,或是通報花蓮縣政府1999專線。
花蓮縣政府農業處今天發布訊息表示,花蓮動植物豐富,包含太魯閣、鯉魚潭、花東縱谷等地,均為野生鳥類繁殖重要棲地;依花蓮縣野鳥學會過往相關經驗顯示,被人類撿拾通報案例中,大約3成是雛鳥落巢、幼鳥練飛,許多在地上發現的雛鳥或幼鳥其實健康良好、只是飛行技巧尚未成熟,原本不需醫療介入,如果長時間人為飼養反而可能導致難以順利回歸野外。
依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野生動物急救站的專業指引,民眾若在地面發現幼雛鳥,可先觀察是否為幼雛鳥及健康狀況,絨毛未脫的是雛鳥,長出羽毛但飛不遠的是幼鳥;檢視無明顯外傷,身體溫熱,肢體對稱,羽毛完整柔順,精神意識警覺,表示健康良好。
如果是無傷雛鳥,民眾可在拾獲處附近自行尋找鳥巢放回去;無傷幼鳥則將牠放回原地附近高處,如樹枝、牆上即可,若無法找到或放回原鳥巢,也可用小碗或塑膠盒底部鑽孔製作臨時鳥巢,內鋪廚房紙巾再把雛鳥放進去,並固定於原鳥巢附近安全處,協助小鳥暫時等待親鳥返回餵食。
農業處指出,本於非必要不干擾自然生態原則,在不瞭解鳥兒食性與身體狀況下,建議盡量避免可能造成傷害的行為,包括不要餵食,因為不當餵養可能導致小鳥消化不良或窒息;不要持續接觸,親鳥若見人類在旁逗留反而會不敢靠近幼鳥;不要誤判幼鳥為棄鳥而立即帶走,其實多數親鳥就在附近觀察。
縣府提醒民眾,在野外活動時尊重自然生態環境,減少人為干擾就是最好的保育,讓野生動物留在原棲息地,才是對牠最溫柔幫助;但如遇幼雛鳥有受傷或健康情況不佳情形,建議將傷鳥置於紙箱(須戳洞保持通氣),送至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由專業獸醫協助檢查、救治,或是通報花蓮縣政府1999專線。
- 記者: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26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