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跨校研究:夜市空污恐傷兒童肺功能

國立中山大學今天公布一份跨校合作研究指出,夜市營業所產生空氣污染物,不僅會滲透至鄰近家庭室內環境,甚至會對兒童肺功能造成不良影響,成為潛在健康風險。

這份研究為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淵淙,攜手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環工所合聘教授陳培詩團隊跨校合作,研究指出,居住在夜市周邊孩童可能有潛在健康風險。

國立中山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此項發現為亞洲地區首度以科學方法系統性探討夜市活動與兒童健康間關聯,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暴露科學與環境流行病學」(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林淵淙表示,夜市是台灣與亞洲多國獨具特色文化場域,但夜市活動所排放懸浮微粒與氣體污染物,是否會對鄰近居民產生健康影響,過去尚缺乏具體研究佐證。

中山大學與高雄醫學大學研究團隊,針對高雄地區夜市周邊58戶家庭進行調查,透過問卷、空氣品質即時監測儀器,記錄各類空氣污染物濃度,並同步檢測家庭中兒童肺功能數據。

研究團隊運用多項空氣品質參數指標綜合分析顯示,夜市營業日在鄰近家庭室內的細懸浮微粒PM1與PM2.5濃度顯著高於休市日,反映出夜市烹飪與燃燒活動對空氣品質具有直接影響。

進一步分析住宅與夜市距離,發現居住距離市場595公尺以內的「近組」家庭,其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及PM10的濃度普遍高於距離595公尺以上的「遠組」家庭。

更關鍵的是,即使排除家庭中燒香、吸菸及烹飪行為等潛在干擾因素,「近組」家庭中兒童肺活量與第一秒吐氣量等肺功能值,仍顯著低於「遠組」家庭,顯示夜市活動釋出的空氣污染物已進入室內環境,並可能對兒童呼吸系統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研究團隊提醒,長期暴露於高濃度細懸浮微粒與氣體污染物中,可能增加兒童罹患呼吸道疾病風險,影響肺部健康發展。

因此,研究團隊建議家長與居民可採取幾項措施降低風險,包括在夜市營業時段減少開窗通風、使用具濾淨功能空氣清淨機,或避免兒童在夜市營業期間於戶外長時間活動。

研究團隊也建議未來在都市規劃方面,應審慎評估夜市與住宅區距離,並針對夜市攤販排放進行管理與規範,設置空氣淨化設備或採用較低污染烹調方式,並強化居民對空污風險的認知與防護。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