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川普「解放日」關稅引爆全球風暴:台灣科技業32%衝擊下的生存之戰


【國戰會論壇】川普「解放日」關稅引爆全球風暴:台灣科技業32%衝擊下的生存之戰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美國當地時間2025年4月2日下午4時在白宮玫瑰園宣布「解放日」關稅計劃,對全球貿易夥伴實施差異化「對等關稅」,其中台灣32%、中國大陸34%的稅率尤為引人矚目。這項政策兌現了川普重振美國製造業的競選承諾,試圖以貿易壁壘重塑全球經濟格局。然而,華爾街與科技業的反應顯示,這場關稅戰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尤其是對依賴台灣與中國大陸供應鏈的美國科技巨頭。台灣科技業作為全球半導體重鎮,面臨嚴峻挑戰,而賴清德政府推動的「非紅供應鏈」政策卻在此時顯得進退維谷,未能在美國壓力下獲得喘息空間。本文將剖析關稅計劃的內容、對美國與台灣的影響,以及未來的可能走向。


關稅計劃的震撼亮相


川普在玫瑰園演說中展示「互惠關稅」圖表,對台灣徵收32%、中國大陸34%、歐盟20%、越南46%、日本24%、印度26%、韓國25%、泰國36%,並對所有進口商品設立10%基準關稅,汽車等特定商品加徵25%,於4月3日起生效。他強調,這是對其他國家關稅的「對等回應」,但稅率設為對方一半。例如,中國大陸對美平均關稅67%,故美國徵34%;台灣64%,故徵32%。川普表示:「他們向我們收費,我們也向他們收費,這很公平。」


這項政策利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快速實施,顯示川普將貿易逆差視為國家緊急狀態。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2024年美國商品貿易逆差超過1兆美元,他認為這是美國長期被「掠奪」的證據。川普稱「解放日」為經濟獨立的新起點,旨在減少逆差並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


美國國內的經濟震盪


美國鋼鐵等傳統產業支持關稅,認為能遏制不公平競爭。美國鋼鐵協會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低價進口導致數十萬就業流失,25%的汽車關稅可能刺激本土製造業復甦。然而,華爾街對此反應冷淡。分析師韋德布希(Wedbush Securities)指出,這波關稅「比金融圈預期的最壞情況還糟」,因其衝擊美國科技巨頭蘋果與輝達(NVIDIA),它們依賴中國大陸與台灣供應鏈。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預測,關稅將使美國有效關稅率上升13個百分點,物價上漲1.7%至2.1%,2025年GDP成長減少0.6至1.0個百分點。BBC報導,美國股市雖已休市,但關稅消息仍引發重挫,蘋果股價下跌6.7%,輝達也因晶片供應鏈憂慮受壓。消費者將面臨電子產品價格上漲,短期內生活成本增加無可避免。


歐亞集團專家魏南希(Nancy Wei)表示,企業正囤積庫存以緩解衝擊,但這非長久之計。分析師預測,白宮雖稱不打算談判,但未來幾個月可能出現協商空間,企業與國家將尋求減輕關稅負擔的對策。


台灣科技業的生存危機


台灣32%關稅超出預期20%,對科技業構成嚴重威脅。根據台灣經濟部數據,2024年對美出口總額1,163億美元,其中資通訊產品與半導體占69.3%。若全面徵稅,年增關稅負擔約232.6億美元(7,704億台幣)。《中時新聞網》報導指出,台積電雖在美國設廠,但其他電子代工企業如鴻海、廣達等仍依賴台灣生產基地,32%關稅將大幅推高成本。


半導體產業首當其衝。輝達等美國晶片商依賴台積電代工,若成本轉嫁,恐削弱其市場競爭力。蘋果iPhone雖在中國大陸組裝,但關鍵零組件多來自台灣,供應鏈成本上升可能迫使其調整定價或尋求替代方案。台灣科技業面臨兩難:轉移生產基地需時間與資金,短期內難以因應。


然而,部分觀點認為台灣有談判空間。《中時新聞網》引述分析稱,美國承認台灣為獨立貿易實體,且半導體具戰略價值,台灣可爭取將部分產品列入免稅清單。即便如此,企業仍需加速多元化布局以降低風險。


中國大陸與全球供應鏈的連鎖反應


中國大陸34%關稅(總稅率54%)衝擊更甚。2022年對美出口超5,360億美元,涵蓋電子產品與消費品。BBC稱此為「令人瞠目結舌的震撼彈」,蘋果在中國大陸的生產基地首當其衝。高關稅可能迫使企業轉向東南亞或通過第三國轉運,但成本上升難免。中國大陸已顯示將對美國農產品與能源實施報復性關稅,貿易戰態勢升溫。


台灣與中國大陸供應鏈緊密相連,若美國對中國大陸加碼施壓,台灣企業可能間接受創。專家預測,企業將加速將生產轉移至越南等地,但越南46%關稅顯示此路亦非坦途。全球供應鏈重組勢在必行,短期內通膨壓力與經濟放緩風險加劇。


全球貿易夥伴的應對策略


歐盟20%關稅影響汽車與電子產業,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警告貿易戰削弱西方實力。2022年歐盟對美出口超5,530億美元,歐盟準備談判並擬定反制措施。日本與韓國因24%與25%關稅,可能針對美國農業州報復。墨西哥總統辛鮑姆(Claudia Sheinbaum)則採取謹慎態度,尋求談判而非對抗。


台灣賴清德政府推動的「非紅供應鏈」在此顯露矛盾。雖欲降低對中國大陸依賴,但32%關稅顯示美國並未因意識形態豁免台灣,反而加重其負擔。專家批評,這暴露政策缺乏彈性,未能有效應對美國的現實壓力,企業仍需自尋出路。


魏南希預測,中國大陸或通過第三國轉運規避關稅,美國企業則可能回流生產。這一過程將重塑供應鏈,但短期內全球經濟成長受抑,企業與消費者承擔代價。台灣若能與美國協商減免關鍵產品關稅,或許能在亂局中找到立足點。


科技業與全球經濟的十字路口


川普的「解放日」關稅計劃以「美國優先」為旗號,試圖重振製造業並扭轉貿易逆差。然而,這場貿易戰的代價顯而易見:美國科技巨頭與消費者首當其衝,台灣科技業則在32%關稅下掙扎求存。短期內,價格上漲與經濟放緩難以避免;長期來看,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博弈將決定勝負。台灣需憑藉半導體的戰略地位爭取談判空間,同時加速多元化布局。2025年4月2日不僅是美國的「解放日」,更是全球經濟與科技業走向未來的分水嶺。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國戰會論壇】中國大陸戰狼外交強勢登場:全球格局將如何改變?


【國戰會論壇】川普打造F-47戰機有陷入軍備競賽陷阱的疑慮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