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一修再修還是倒? 「全國種樹諮詢中心」導正種樹亂象 屏鵝公路成首例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種樹不但要種好種滿,還要種對樹、好好種。長期以來,公務單位往往給人種錯樹、照顧不力等印象,使得原本樹木調節微氣候、降溫、碳中和與增加生物跳島廊道的美意化為烏有。
為了改善此現象,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在行政院指示下,成立「全國種樹諮詢中心」,結合大學森林系,提供諮詢顧問服務。首波提供幾個部會局處,舉凡樹種推薦、種植相關事項、樹木健檢等,有問必答,期能適地適種、種回原生樹種,使台灣無論公園、校園及行道樹都發揮降溫減碳功能。
一條專線結合大學森林系專家 「全國種樹諮詢中心」要你會種樹,還要會照顧
「公園行道樹過去因重視景觀美化,而缺乏森林經營的視野;其實公園路樹、校樹,都是都市林的一環,面對極端氣候也是吸存吐納水源、降溫減災等功能的關鍵。」農委會林試所長曾彥學接受專訪時表示,當行政院宣示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全國種樹諮詢中心的成立,剛好提供專業協助,期待帶來變革與提升森林經營格局。
全國種樹諮詢中心種樹諮詢中心三大任務:包括種什麼——種樹推薦、怎麼種——植栽諮詢,以及怎麼照顧——維管諮詢(修枝、除草、樹木健檢)。辦公室設置於林試所總所內,以一條專線、13個諮詢單位,全台同步運作;除了首波提供中央部會,未來預計開放地方政府,最後全面開放給全國民眾。
運作單位除了林試所六個研究中心,並網羅宜蘭大學、台灣大學、文化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以及屏東科技大學等,六所有森林系的大學。除了現職的研究人員任務編組,另設有專家群,由退休具備專長的研究人員及大學教授回鍋指導。5月26日已啟動試營運。
緣起屏鵝公路 「種樹百里2.0」林試所帶頭診斷成首例
種樹諮詢中心的成立,與屏鵝公路百里路樹的診斷有關。
1990年代,行政院長蘇貞昌還是屏東縣長時,沿著屏鵝公路種下的樹,不知不覺深植用路人腦海,感情深厚;30年來,當地鄉親不斷反映,這些路樹因修剪欠佳等理由,總是長不好;加上過去行道樹只重視景觀,錯失生態系可提供的降溫調節微氣候等服務功能;當他擔任行政院長,正好為此進行總體檢。
種樹技術正是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專長。在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推薦下,曾彥學領隊進行112公里屏鵝公路總體檢,全線分為15段,每一段路的左右、中央和分隔島,逐段診斷並提出建議;需要補植就補植,病死的樹就更換,並以原生樹種來補植或更替。
幾次現勘後,曾彥學提出種樹共同指引,包括植栽以原生鄉土樹種優先考量、維護管理須有作業規範為依據;新植幼樹應於保固到期前拆除支架,三年內不修枝;最後,幹基半徑30公分內不除草。
新植恆春半島特色植物 妝點公路更要減少用路陷阱
首先,樹種的選擇上,恆春半島處於熱帶邊緣,有許多當地特有的植物,不乏適合沿路種植的樹種。曾彥學舉珍稀樹種紅柴(台灣樹蘭)為例,長得慢又耐旱,正適合安全島;所需的綠籬植物,首推七里香(月橘);過去遍植的中東海棗,若死亡或長不好,就以原生的台灣海棗替代。
即便是原生植物,仍需考慮經營管理和適地適種等原則。不耐旱及落葉種樹就不適合中央分隔島,避免增加管理門檻。
林試所針對15個路段提出樹種建議,例如,屏東市屏東市建國路到和生路(台1線392.5~399.5Km),原種植福木、大葉桃花心木、中東海棗外,建議新增茄苳,中央分隔島種植象牙木和七里香。
枋山楓港段(台1線445~447Km)都靠海邊,除了原有的大果厚殼桂、大葉山欖及木麻黃,空地則盡量補植大樹提供乘涼,因此新植欖仁增加綠蔭,讓觀海者有乘涼之地,增添綠意;中央分隔島種植草海桐、蔓荊、月橘等。總之,海邊沿線行道樹為了維持海景,原則就是提高枝下高——從地面到第一個分枝的高度,增加視野通透性。
原有的樹種無論外來或原生樹種,則評估改善的可能。例如在枋山段的木棉下以經營綠帶達到收集棉絮和落果的效果,避免影響騎士滑倒受傷,而非移除;中央分隔島上既有的黃金榕,多年生長卻受限樹穴格局導致根系嚴重受損,不但危害樹木本身,周圍路面都可能受其根系擴張影響,即擬以七里香及紅柴取代,並深挖植穴補實客土。
行道樹坎坷到老死的一生:斷頭修枝、颱風來還是樹倒
其次,屏鵝公路現況常見的是斷頭式修剪,原本樹形優美的樟樹,因位處電線杆下,台電為了維護電力,又要能遮蔭的行道樹,因此得清空沿途電線,多次斷頭式、截幹修枝後,修成U字形或鹿角形狀;一部分目的,原為預防強風造成樹倒。
「如果斷頭式截幹砍樹可以預防樹倒,那麼台灣每年砍樹,怎麼還是倒?」曾彥學指出,導致樹倒下的主因是老、病,未必颱風季才會發生。截幹、修剪側枝所形成的大窟窿,形成病蟲害入侵的最佳巢穴;當有些傷口好不容易癒合了,不久修枝作業又來了,又創造新的傷口,一棵樹就不斷處於療傷的循環中。
另一個現象,樹冠幅因為地面上的人工構造,例如樹穴緊鄰道路或水溝,導致修剪上形成不對等的現象,同樣影響樹勢。他指出,人為不適當修枝砍樹,往往影響樹勢,更可能導致樹倒。與其如此,何不務實的於颱風季前健檢、針對問題處理?況且行道樹也可以高矮不一;他建議電線桿下種矮樹,依舊能達到美化、降溫的功效。
移植保固後拆支架 根系健康自然不會倒
移植時,支架如影隨形支配著樹木。「支架在小樹種下初期發揮固定的功能;若這棵樹種下一年還有倒下的疑慮,表示這棵樹長得不好,就算有支架固定,也挺不過強風吹襲。」曾彥學表示,重點在於讓根系長好,就有能力支撐樹身。屏鵝公路中央分隔島灌木常長不好,普遍也和土壤介質有關。
也就是說,將資源投資在土壤介質更重要,根系長得好,樹長得好就不容易倒。此次,林試所即建議檢視將原來30公分深的樹穴,深挖1公尺,從根本改善棲地環境。對於合約中要求每年修樹兩次,曾彥學認為並不適用剛成長的幼樹。
「樹要先長葉子才有養分輸送到根系,樹才會茁壯。原本需要100片葉子吸收養分,卻修成50片,當然長不好。」他建議,新植幼樹前三年不要修。
需要除草嗎? 割草讓樹木不小心受傷還更易害褐根病
至於幹基半徑30公分內也不考慮割草。割草機未能避開樹幹,使得樹皮受傷,連帶無法輸送水分,不但使得樹長不好,更讓褐根病暢通無阻;每年4次割草,更使一棵樹同個部位一年受4次傷。
雖然業者為了避免割草傷害行道樹,而使用鐵網和塑膠網,但不久便形成束縛,使得胸徑無法往外擴長。他建議,以樹為中心畫出半徑30公分範圍,在此範圍外割草;若非網住樹身不可,則以開孔式的保護套替代,可隨著樹幹擴張。
「其實不除草反而使樹長得更好,除了讓樹木保濕,也減少傷害。」為了解決雜草叢生現象,曾彥學建議在路樹下經營灌木叢,並從過去1公尺1棵增加到8棵,以密植灌木叢來與雜草競爭,省下除草的費用、增加灌木植栽。
他表示,上述原則的實踐,可於公共工程招標合約中,納入林務局全國樹木修剪指引為依據,並具備地方縣市政府修剪證照。
種樹成本發揮在對的地方 創造生態服務功能
雖研究人員觀察,路樹和電線可並存,但工程人員仍有疑慮。為此,曾彥學建議電線地下化,因為這個遲早要面對的趨勢。除了地下化,以前公路兩旁沒有綠籬,這波一併補齊;沿路所需的原生喬木,逕向由台糖公司採購,不足的苗木才轉向民間業者探詢。
行政院編列6億8000萬的高預算種樹,預計新增灌木近69萬株、4200棵行道樹。一舉打破過去只編列佔工程預算1~3%種植費用,缺乏撫育概念的卑微命運,務要每棵樹都能獲得重要的「(棲)地位(置)」,受到足夠的關照,等待長好長滿發揮降溫減碳等功能,照顧人類福祉。
沿著屏鵝公路種樹諮詢,是全國種樹諮詢中心的第一個案例,考驗著林試所的專長。曾彥學表示,既然行政院指示成立,就須不負眾望、使命必達,然而成敗仍繫於實際執行的公務單位身上。「我們會努力嘗試溝通,讓工程單位了解這個的重要性,並看到未來性。」他期待這個案例成為未來道路經營種樹和景觀的參考,讓台灣沿路都有強健的原生樹種相伴。
民眾可連結「全國種樹諮詢中心」,進一步了解種樹相關知識與技術。都市森林的定義,廣義來說,只要兩棵樹以上,就可以稱為都市林,校園、公園、行道樹及庭園樹木都屬都市林的一環,綠地、綠廊、濕地及近郊森林也都是。
這篇文章 行道樹一修再修還是倒? 「全國種樹諮詢中心」導正種樹亂象 屏鵝公路成首例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 記者:admin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