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撞死35隻候鳥 香港首份完整年度鳥撞數據 政策倡議亟需公民回報

香港被譽為「候鳥天堂」,但因高密度發展加上大量玻璃建築物,成為候鳥死亡陷阱。保育團體「香港觀鳥會」於上(9)月底發表《香港鳥撞玻璃報告2022-2023》指出,309個鳥撞個體近三成為保育物種,且逾九成個體被發現時已死亡。報告同時發現,高樓、矮樓均有鳥撞情況,甚至有一次35隻候鳥鳥撞案例。香港觀鳥會倡議立法,規定新建築須具防鳥撞設計,亦鼓勵全民監察及回報,共同推動防鳥撞政策。




一次撞死35隻候鳥 香港首份完整年度鳥撞數據 政策倡議亟需公民回報


此為暗綠繡眼鳥集體鳥撞個案。圖片來源︰香港觀鳥會提供


近三成鳥撞個體為保育物種


香港觀鳥會2022年發起「全民監察鳥撞行動」,並整合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的鳥撞數據。數據收集有兩個途徑,第一為定期調查五個潛在鳥撞熱點,包括美孚、青衣、尖沙咀、中文大學校園、香港大學校園,每月在指定調查路線進行2~3次調查;第二為「全球鳥撞地圖」資料庫。


根據調查,香港觀鳥會共查獲309宗鳥撞個案,有284隻死亡,25隻受傷。其中有13種保育級別物種,共88隻,占整體28.4%。例如在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的金鵐(港稱黃胸鵐、俗稱禾花雀),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褐鷹鴞(港稱北鷹鴞)和藍喉鴝(港稱藍喉歌鴝)等。




一次撞死35隻候鳥 香港首份完整年度鳥撞數據 政策倡議亟需公民回報


在春秋遷徙季,錄到較多鳥撞個體數量及拓印數量。圖片來源︰擷取自《香港鳥撞玻璃報告2022-2023》


報告指出,在候鳥遷徙季的11月、12月及3月,記錄到最多鳥撞個體,占全部個體近62%,而且也同時記錄到較多集體鳥撞事件。比如2022年11月10日,中文大學伍宜孫書院圓夢臺,有至少35隻白頭翁疑似因撞向透明玻璃欄杆而集體死亡,是集體傷亡最高的個案。現場透明玻璃約1公尺範圍有矮樹和盆栽,玻璃後方則是自然植被的山坡,推測為候鳥在秋季集體遷徙時,誤以為能穿過玻璃到達後方山坡。


同月亦分別有14隻栗耳鳳眉(港稱「栗頸鳳鶥」)及11隻栗背短腳鵯,疑似撞向觀塘及金鐘商廈玻璃幕牆而死亡及受傷。報告指,鳥撞逾六成屬候鳥,近兩成則屬留鳥,如珠頸斑鳩、樹麻雀及紅耳鵯。




一次撞死35隻候鳥 香港首份完整年度鳥撞數據 政策倡議亟需公民回報


位於新界背山面海的中文大學,其校園內有大樓天台透明玻璃欄杆觀察到多個鳥撞拓印。圖片來源︰擷取自《香港鳥撞玻璃報告2022-2023》


不同高度玻璃建物均有鳥撞風險


報告也發現,不同高度的玻璃建築物均存鳥撞風險。在疑似鳥撞的114個建築物中,有過半屬11層高以上的高樓建築物,其餘4~11層的中層建築物與1~3層高的低矮建築物佔另外一半。


報告分析,涉鳥撞的高樓建築物普遍有較高玻璃覆蓋率,且距離植被較遠,相信鳥撞原因是大範圍玻璃幕牆反射天空或遠景。至於涉鳥撞的低矮建築物,其撞擊面大多與樹叢距離較近,推斷涉及一些於樹叢間、作短距離低飛的雀鳥;即使其玻璃覆蓋率不高,只要玻璃能反射樹叢,便會混淆雀鳥視線。




一次撞死35隻候鳥 香港首份完整年度鳥撞數據 政策倡議亟需公民回報


懷疑撞擊面與對出植被距離統計。圖片來源︰擷取自《香港鳥撞玻璃報告2022-2023》


香港觀鳥會︰倡立法管制新建樓宇防鳥撞


如今香港新建建築物若採用「雀鳥友善設計」,參與綠建環評認證時可獲額外分數,但認證純屬自願,並無法定約束力。


香港觀鳥會提出三項建議,在規劃新建築物時,須優先考慮選址與雀鳥棲息地距離,並減少玻璃覆蓋率;針對現有建築物,安裝防鳥撞標記,及管制燈光設計和時間,減低夜間人造光害對遷徙鳥類的致命影響;立法規定所有新建或翻新建築物須符合「防鳥撞」要求,並率先在已知有鳥撞風險的政府建築物實施「防鳥撞」 措施,為業界以身作則。香港作為光害情況最嚴重的城市之一,香港觀鳥會未來將進一步研究人工照明與鳥撞頻率的因果關聯。




一次撞死35隻候鳥 香港首份完整年度鳥撞數據 政策倡議亟需公民回報


香港觀鳥會高級保育主任黃雪媚(左)呼籲民眾積極回報鳥撞資料,擴大數據庫以推動防鳥撞政策。圖片來源︰香港觀鳥會提供


香港觀鳥會高級保育主任黃雪媚接受《環境資訊中心》訪問時表示,早前已於港府施政報告諮詢期間提交上述意見,暫只收到「罐頭式回應」。


她呼籲公民積極上傳鳥撞資訊到「全球鳥撞地圖」;團體亦推出全港首個公民監測套裝供免費下載,內有鳥撞玻璃監測手冊和「鳥撞玻璃監測公民報告隨身卡」,「我們整合了最精華的要素,幫忙市民短時間內認識這個議題,認識怎麼去回報。」


她稱,公民回報對推動防鳥撞政策極為重要,「我們整合數據,才可告訴利害關係人關於鳥撞的事實,以及是基於數據真相進行遊說,沒有數據支持的話是說不過去。」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