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寶」生命旅程落幕 書寫台灣狐蝠保育新頁

台灣傳說中的四大神獸之一「台灣狐蝠」,近年族群數量急劇下降,全台僅剩約200隻,花蓮地區為重要的分布區域。上個月12日,台灣狐蝠「蝠寶」經過救援照養後野放,成為全國救援失親狐蝠首例。然而,蝠寶野放後未滿月餘,林保署花蓮分署6日發現,蝠寶疑已遭掠食者捕食。歷經229天照養過程及野放經驗,為日後台灣狐蝠保育留下重要紀錄。






台灣狐蝠幼蝠「蝠寶」,經過半年多的照養,成功野放成為全國首例。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提供



從救傷到野訓野放:蝠寶的生命旅程


今年4月21日,由志工通報於花蓮市文創園區附近拾獲失親的台灣狐蝠幼體「蝠寶」。當時蝠寶體重約為80克,交由專業獸醫人員照養,並嘗試於原處等待母蝠接回,但遲遲未等到媽媽到來。考量蝠寶年幼需要密集照顧,便送往位於池上的東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進行安置。


由於國內缺乏台灣狐蝠幼體照養後野放的先例,花蓮分署、野灣團隊、台灣蝙蝠學會及國立台北大學教授陳湘繁對野訓準備、野放方式做了很多討論及研究,制定了蝠寶的照養及野放計畫。為了讓蝠寶回到花蓮野放,並能取食在地食物,在照養期間,研究團隊定期採取野果供蝠寶食用,也針對花蓮地區狐蝠族群的居住環境,規劃食源植物充足的地點設置籠舍。


經半年多照養,蝠寶已長成成年個體(體重307公克),野放前兩週移至花蓮空間較寬闊的軟野放籠舍,使其適應野外環境、晝夜變化,並可練習長距離的飛行。籠舍設計兩個活動窗,讓蝠寶在活動窗開啟後慢慢探索外界環境。最終蝠寶也在11月12日晚間8點多飛離籠舍,成為國內首例台灣狐蝠成功照養野放里程碑。


為了掌握狐蝠照養個體野放後於野外棲息與覓食情形,花蓮分署於蝠寶身上裝設二合一發報器,同時透過無線電訊號、衛星定位兩種方式,以人工方式追蹤確認其日棲點,並定期下載衛星定位訊號掌握其夜間活動地點,確認其安全及觀察行為。






透過儀器,花蓮分署持續追蹤蝠寶近況。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提供


花蓮分署說明,蝠寶野放後前兩週採密集追蹤,每日由追蹤小組成員確認蝠寶日棲點及回報,當時觀察到蝠寶偏好棲息於低矮樹叢內,或樹木中較低的樹枝中,雖不甚隱密,然體態行為皆顯正常,且有觀察到進食的行為,在野外可以自行生活,為降低受犬貓或其他動物騷擾風險,會將蝠寶驅趕至隱密處的棲息位置。


然而,6日林保署花蓮分署追蹤小組成員發現,蝠寶的GPS發報器掉落於日棲點周遭,隨後加派人力搜索周邊環境發現,部分狐蝠皮毛散落地面及骨骸,因而推測蝠寶已遭受捕食。花蓮分署進一步透過發報器下載蝠寶的活動點位資料,發現其從5日中午起至6日清晨的定位點均停留於同一位置,初步推測已在5日之前死亡。從現場遺留的證據及環境狀況判斷,最可能情況是遭受猛禽類的攻擊。





蝠寶野放後前兩週採密集追蹤,觀察到蝠寶偏好棲息於低矮樹叢內。圖片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提供



四大神獸之一 台灣狐蝠的生存危機


「台灣狐蝠」為台灣傳說中的四大神獸之一,也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蝙蝠,主要分布在歐亞非大陸。根據《泛科學》,綠島極可能是台灣狐蝠的故鄉,因生存資源有限而向外播遷,而後台東、花蓮地區也出現狐蝠的身影。花蓮地區為台灣本島重要的狐蝠分布區域,台灣狐蝠族群相當穩定,長年在花蓮市區活動,幾乎就生活在人類周遭。


但約莫半個世紀前,綠島的天然棲息地受到大規模的開發,台灣狐蝠也遭到大肆捕捉,造成生存危機。近年來再加上颱風和極端氣候影響,以及人類開發、變更林相或直接獵捕,導致台灣狐蝠族群數量急遽下降,根據調查結果推算,全台現存的狐蝠族群僅剩200多隻。


台灣狐蝠「蝠寶」的野放已告一段落,但從照養、野訓到野放的過程,都為未來台灣狐蝠保育工作留下重要的紀錄及案例。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