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強化】牛結核疫病管理應該怎麼做?不是只靠中央撥經費就能解決

【政策強化】牛結核疫病管理應該怎麼做?不是只靠中央撥經費就能解決

採訪=編輯部
撰文=郝致琪

牛結核病防疫在台灣畜牧業中一直是嚴峻的挑戰。該疾病存在已久、潛伏期長、外觀無明顯病徵且埋伏於環境中難以根除的特性,都讓防疫工作變得更加棘手。台灣現行的防疫政策為定期檢測並撲殺陽性牛隻,但若要加強防疫管理,並向國際標準看齊,必須從經費、人力資源和管理系統等面向來著手改善。

牛結核病的防疫困境:經費朝不保夕、人力青黃不接

在經費方面,以往對陽性牛隻的撲殺補償由中央和地方各出一半,若地方預算編列不足,就必須經地方政府議會審核後動用預備金,申請流程相當冗長。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副署長徐榮彬表示,2023年9月起,從中央統籌分配稅款中新增了1.5億元的預算,對撲殺牛隻給予補償,且中央的補貼額度由過去和地方各自部分負擔5成,改為由中央全額負擔,並由酪農、地方民代機關和動保處三方依據市價和動物體重共同訂定評價額給予補償。此外,政府辦理的農業保險基金也有含乳牛死亡保險,以理賠金鼓勵淘汰低經濟價值的牛。上述經費的增加應能讓地方的防疫執行更為順暢。

然經《食力》追查後,防檢署對於目前預算的使用狀況無法做公開回應,無論是已使用經費的比例、或是經費在各縣市的申請使用分配狀況皆不透明,對於補償經費後續是否會持續編列也無法肯定。而光靠單筆定額的經費對於防疫也並非長久之計,經費的挹注須長期穩定編列,才不會在經費耗盡後降低防疫執行密度,而使疫情控管又回到原點。

在人力方面,國立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特聘教授陳明汝表示,台灣的大動物獸醫一直處於人力不足的狀態。除了市場比小動物獸醫小之外,大動物獸醫在採檢時必須在高溫的室外空間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極端的工作環境也是讓年輕一代的人不願投入的原因之一。因此,地方防疫機關除了公職獸醫師,還須和民間特約獸醫師配合才能稍微補足人力。執業超過10年的特約獸醫D先生也感嘆,酪農業在台灣仍為相當傳統的產業,世代交替進行得非常緩慢,決定權多掌握在老一輩手上,而老一輩的酪農戶對於新資訊的接受程度也較低,使得產業的升級改造難以進行。

為何牛結核病防疫特別困難?生殖週期長、環境病原須長期抗戰

為何牛隻管理在畜牧業中特別複雜?特約獸醫D先生解釋,牛的生殖週期較長,不同於豬只要10個月就可以達到可販售的大小,牛要13個月大時才能配種,並再等10個月才能生出第一隻小牛。「牧場中容易看到10歲的牛,但看不到超過2歲的豬。白肉雞的話生殖週期又再更短,只須30幾天就能成熟出場。」較長的生殖週期也讓牛與感染源接觸的機會變得更多。

此外,特約獸醫D先生說明,在病原屬性上,雞豬飼養環境中常見的禽流感和口蹄疫都能夠透過撲殺被有效控制,病原不會在環境中存活很久。因此,當疫情發生時,雞舍、豬舍清消完兩週後就能再進新動物,養殖戶在配合防疫作業上也較容易。然而,牛結核病會形成四面埋伏、長期駐留的環境病原,可芽孢化並潛伏於40、50公分深的土壤底下,待雨季時隨著積水浮上水面、傳染給牛隻。因此,牛結核病在防疫上更為棘手,光靠撲殺的效果力有未逮,環境中的污染源仍無法根除。於是,改善牧場環境、提升牛隻免疫力、並建立牛籍資料的追蹤追溯系統對於管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改善牧場環境:優化飼養管理、阻斷傳染途徑、訂定合理補償缺一不可

牛結核病的病原菌可分為牛型分枝桿菌、人型分枝桿菌、鳥型分枝桿菌及其他類型的分枝桿菌。大廠品牌的南部酪農戶B先生以自身管理經驗分享,牛結核病防疫的首要之務即從環境面阻絕傳染途徑。牧場內進出的人車皆須進行管制,並設置消毒池、消毒門以區分出明確的消毒範圍,然後每週定時消毒,以維護牧場整體衛生環境。接著,應透過飼養管理和營養配方強化牛隻健康。當牛的生活條件獲得改善後,免疫力就能夠有所提升。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系教授莊士德也提到了改善牧場環境對防疫的重要性。其表示,牛結核病是通過呼吸道傳染,因此牧場的通風條件對防疫很重要。然而,也不可為求通風就讓牛隻在開放式畜舍中暴露於各種接觸傳染的風險。陳明汝表示,由於目前國內使用國際通用的「皮內結核菌素試驗」(Intradermal tuberculin test, ITT,俗稱「尾根測試」)只能檢驗是否確診陽性,但無法得知傳染源,因此為加強防疫部署,對飼養環境中可能會出現的野鳥等野生動物的管控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最後,政府也宜訂定合理的賠償,才能讓酪農在配合政府政策淘汰牛結核病陽性牛隻時而不蒙受損失。


【政策強化】牛結核疫病管理應該怎麼做?不是只靠中央撥經費就能解決

「牛籍資料」追溯系統對疫病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台灣對於乳牛的追溯做了哪些事?政府端除了一開始會為牛隻烙印編號,對於後續的牛隻流通狀況則無從追蹤起,防檢署只有在屠宰場查驗出牛結核病陽性的牛肉時會需要回溯到牧場,此時才會核對註記,為疫病管理留下了一道缺口。

牛籍資料對防疫管理的關鍵作用為何?大廠品牌的南部酪農戶B先生指出,目前牛隻交易的政策管理相當寬鬆,只有雙方合意交易基本上就能成立,不同縣市間的牛隻流通並不會有檢疫關口。酪農戶從外縣市進的牛隻只需在月結報告時呈報牛隻畜養量,不需要申報牛隻來源。雖然從牛身上的烙印背號可以得知牛最原初的所在縣市,但牛隻的交易動向並不會留下紀錄,現行法律也沒有強制規範酪農對牛隻的異動狀況,包括淘汰、自然死亡或病死進行詳細的註明。也就是說,政府對於牛隻只有數量的管控,對來源則缺乏系統性的掌握。

此外,由於目前台灣不開放進口牛隻,酪農若有購牛需求,往往須從不同牧場分散進牛,混雜的牛隻來源使得疫病交叉感染的風險又再更上一層樓。且交易時依法只須提供最新年度的牛結核病陰性證明,在一年一例檢的週期下,交易時間距陰性證明的間隔最久可長達11個月,這一空窗期形成了染病牛在未被檢出的情況下又流入其他牧場的風險。即使酪農也可以在交易當下要求再次檢驗以確保所購買的牛隻為牛結核陰性,但是又有多少牧場會做到這件事?

對此,酪農戶B先生表示,站在產業的角度會希望政府能夠盡量追溯牛隻的來源,以利牧場的衛生安全把關。雖然有些牧場會在交易時自行提供牛隻的畜養、用藥和治療紀錄,但這僅是在法律規範之外可能會被列進交易條件的內容,並不是每個酪農都有建制化的資料管理。

完整的牛籍資料整合系統在管理上能夠有效掌握動物的健康狀況和疫病的風險管控。因此,陳明汝也建議,政府應將「牛籍資料」進行數位化的系統管控,以對牛的年齡、用藥狀況、生育配種紀錄等健康狀況做更精準的掌握,這樣後續的勾稽和防疫管理就會更容易。

歐盟17國已實現牛結核病「無疾病狀態」 台灣如何制定防疫對策?

台灣對牛結核病防疫是否有具體的階段性規劃和目標?徐榮彬表示,陽性率「越低越好」,目前國際上常以百年為單位來清除牛結核病,防疫目標會控制在一定範圍,理想是越低越好,但是沒辦法完全清零。徐榮彬也坦言,人類的結核病已存在千年的時間也沒有被清除,疾病的清零沒那麼容易,「因為地球不是只有人在住,細菌也要住。」要跟國際競爭就要把疫病管控到最低、不要大爆發,但對於最低為多少則無法多做回應,「因為疫病的東西沒有那麼容易」。

但是只因牛結核病長存百年,就能不加以控制疫情和輔導酪農配合源頭管理嗎?以國際對牛結核病的防疫標準來說,若患有牛結核病的牛隻在每年內和10年內的比例皆低於0.1%,則可認定為「無疾病狀態」(disease-free status)。澳洲自1970年代開始清除計畫後,歷經30年的努力,先前已於2002年成為「無牛結核病」國家。而在歐盟國家部分,奧地利、比利時、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荷蘭、波蘭、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和瑞典等17國目前也已實現無疾病狀態;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希臘、愛爾蘭、馬爾他、羅馬尼亞等7國已全區實行經認證的清除計畫;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3國則已實現部分地區無疾病、部分地區實行經認證的清除計畫。


【政策強化】牛結核疫病管理應該怎麼做?不是只靠中央撥經費就能解決

在歐盟地區,已有17國實現無牛結核病狀態、7國已全區實行經認證的清除計畫、3國已實現部分地區無疾病、部分地區實行經認證的清除計畫。(圖片來源:Bovine Tuberculosis Europe Union Reference Laboratory

由此可知,雖然各國畜牧環境與條件有異,但牛結核病的逐步清零並非天方夜譚。澳洲和歐盟國家多以放牧為主,相對地台灣的集約式畜養方式在疫病傳染上風險更高,因此更具擬定縝密防疫計劃的迫切性。若欲達成更有效的防疫,長期穩定的經費、充足的人力資源以及完善的管理系統是實現有效防疫的關鍵。唯有產官學的共同努力與合作,才能建立起安全的畜牧環境,保障牛隻健康,並提升整體產業的競爭力。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生乳把關】誰來輔導酪農戶提升疫病管理知識?乳品廠又該如何確保收購的生乳品質?
【乳肉安全性】牛結核病牛的生乳和肉有什麼食安風險?如何確保市售國產鮮乳安全無虞?
牛結核病確診撲殺數量可能遭隱匿?國產鮮乳的源頭控管會不會重演「地溝油」事件?


【政策強化】牛結核疫病管理應該怎麼做?不是只靠中央撥經費就能解決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