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拯救青蛙日 為蛙兒們保留濕地樂園

4月28日拯救青蛙日 為蛙兒們保留濕地樂園

【互傳媒/記者 陳德儀/台北 報導】每年的4月28日是「拯救青蛙日Save the Frogs Day」,此時的臺灣天氣逐漸轉熱,午後常有春雷伴隨大雨,帶來夜裡蛙類求偶喜愛的環境條件。傍晚起動物園的溼地、水生植物池迎來熱鬧的蛙類合鳴,貢德氏赤蛙鳴叫的洪亮聲如狗吠,黑眶蟾蜍、小雨蛙、澤蛙等擔綱基本和聲部隊,在園區各種此起彼落的蛙鳴聲中,有種細小如小雞般的「嘰-嘰-」聲音,牠就是以「臺北」為名的臺北赤蛙鳴叫聲。


4月28日拯救青蛙日 為蛙兒們保留濕地樂園
▲近年為了能理解讓臺北赤蛙重返棲地的最適合野放體型與年齡,在動物園內營造臺北赤蛙需要的棲地,也開始進行試野放研究。(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臺北赤蛙最初在臺北發現而得名,也分布在華南、海南島、東南亞的淡水濕地環境。臺北赤蛙體型纖細小巧,身長只有3到5公分,背部是黃綠色或翠綠色,身體側邊有深色縱帶以及醒目的白色背側褶。臺北赤蛙生活在草澤、池塘、水田等有茂密水生植物的濕地環境,原本分布在臺灣西半部的平地到淺山。然而隨著土地開發帶來的土地利用改變,蓄水埤塘廢棄消失、農藥及化學肥料的汙染使用等因素,嚴重衝擊臺北赤蛙整體棲息環境。棲息地的消失、汙染、破碎化使得牠們野外族群急遽減少,臺北赤蛙的身影正無聲息的慢慢從臺北地區消失,目前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珍貴稀有物種。


4月28日拯救青蛙日 為蛙兒們保留濕地樂園
▲2014年動物園啟動臺北赤蛙繁殖計畫,至2016年方能掌握照養管理與繁殖技術。(臺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臺北市立動物園自2002年於北臺灣進行臺北赤蛙的野外調查監測,包括棲地普查、族群數量以及相關氣候因子關係。經調查發現,臺北赤蛙出沒量在域內積極保育下仍有波動,於2006年族群呈現下滑趨勢,至2013年調查時竟僅剩個位數字。為拯救臺北赤蛙在臺北的瀕危趨勢,臺北市立動物園於 2012年起將臺北赤蛙的保育行動從域內野外族群監測調查拓展到域外族群圈養復育規畫;在這嚴苛危急的情況下,能否在圈養環境建立個體照養技術儼然成為復育成功與否之關鍵。

2014年動物園啟動臺北赤蛙繁殖計畫,至2016年方能掌握照養管理與繁殖技術,2017年至2020年間為了能理解讓臺北赤蛙重返棲地的最適合野放體型與年齡,除了在動物園內營造臺北赤蛙需要的棲地,同時也開始為復育臺北赤蛙進行試野放研究。在園區研究在多年的努力下,動物園的研究人員近期才在園內野放位置,觀察到試野放後的個體有了產卵與新上岸的幼蛙,為長期以來的努力帶來鼓舞人心的訊息!

翻轉物種瀕危趨勢是條漫漫長路,動物園一方面將持續監測確保園區內族群能穩定生存,二方面藉由園區試野放的成功經驗,與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北市政府農業局及民間NGO合作,透過域外連結域內的保育計畫,近年嘗試在北部地區再引入臺北赤蛙,期待臺北赤蛙能在原棲息地重建及擴大族群。

保護濕地環境健康、維護自然棲地的連結廊道,營造適合臺北赤蛙生活的家園是讓臺北赤蛙重現野外的重要條件。社會大眾可以透過購買不使用農藥及除草劑的友善環境農產品,從日常生活來支持保育行動給野生動物們安全的家園。

春末夏初是許多蛙類開始求偶繁殖的季節,動物園邀請大家路經園內的水域環境時,例如昆蟲館水池、熱帶雨林區出口的水生植物園等,不妨駐足聆聽,也許在白天就有機會聆聽蛙鳴或觀察到在池邊水草上探出頭的蛙兒們。想多了解關於「雷公蛙」─臺北樹蛙的保育故事,可前往兩棲爬蟲動物館內近出口處,在「拯救青蛙日Save the Frogs Day」一起關注臺北赤蛙與臺灣兩棲動物們的保育行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