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傳統心室顫動治療模式 亞東醫院率先完成EV-ICD手術
(記者陳志仁/新北報導)亞東醫院心臟血管中心再創醫療里程碑,心臟血管內科醫師莊文博與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陳哲伸領軍的跨科醫療團隊,成功完成北台灣首例、全台首例於導管室「血管外心臟整流去顫器(EV-ICD)」植入手術,為高風險心因性猝死的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選項。
圖/心臟內科莊文博醫師(左)與心臟外科陳哲伸醫師(右)領軍完成EV-ICD 植入手術。(亞東醫院提供)
拯救生命的守門員,心因性猝死可防可治
51歲的王先生於今年1月突發心因性猝死,家人機警發現並緊急送往亞東醫院急診室;在新北市政府消防局與亞東醫院醫療團隊合作下,王先生成功恢復生命徵象,經醫療團隊積極治療後,病情逐步好轉,意識狀態也從昏迷恢復清醒。
心因性猝死的搶救關鍵,在於及時的心肺復甦術(CPR)與電擊治療;陳哲伸醫師指出,當患者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如心室顫動),若無即時電擊,存活率將大幅下降,因此對於像王先生這類高風險患者,醫療團隊建議植入「體內心臟整流去顫器(ICD)」,作為拯救生命的「守門員」,能 24 小時監測心律,並在必要時自動提供電擊治療,以預防惡性心律不整導致的猝死。
EV-ICD創新技術,為患者帶來更多優勢
體內心臟整流去顫器(ICD)是一種植入式醫療裝置,透過內建電極導線 24 小時不間斷監測患者心跳狀況;一旦偵測到惡性心律不整(如心室頻脈或心室纖維顫動),ICD 會立即發出電擊,終止異常心律並恢復正常心跳,有效降低因心律不整導致的猝死風險。
傳統的經靜脈去顫器(TV-ICD)透過鎖骨下方的靜脈將導線植入心臟,能精確感測心臟訊號並提供電擊,但此方式可能導致導線斷裂、血管狹窄、血栓形成及血管內感染等併發症;皮下去顫器(S-ICD)則將導線放置於皮下(胸骨上方),避免血管相關併發症,但因導線距離心臟較遠,需克服訊號感測與電擊效能的問題。
因此,S-ICD電擊時能量需求比TV-ICD高,即便使用了較大的電池,可用的電池壽命仍然相對較短。
最新的血管外去顫器(EV-ICD)結合了 TV-ICD 和 S-ICD 的優勢;莊文博醫師表示,EV-ICD 的關鍵特點在於導線的放置位置,導線透過特殊器材植入胸骨下方,而非經由靜脈進入心臟內部,不僅能避免 TV-ICD 可能引發的血管併發症,同時又能提供與 TV-ICD 相當的去顫效能。
雖然 EV-ICD 的植入技術比 S-ICD 更困難,但因為導線離心臟更近,在偵測心跳和調控心律方面表現更穩定,不僅能更準確監測心率,還能在緊急時提供心律過慢的備援治療;此外,EV-ICD 也具備抗心搏過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 ATP)功能,能有效處理心室頻脈,效果與 TV-ICD 相當。
對於像王先生這樣的年輕患者,EV-ICD 的植入方式能保留血管通路,避免未來因其他醫療需求受影響,還能維持手部靈活度,提升生活品質;EV-ICD 的出現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也進一步拓展了心臟整流去顫器的應用範圍。
再創醫療新突破,全台首創於導管室完成EV-ICD植入
經過亞東醫院心血管團隊與王先生家屬的詳細溝通與討論後,最終決定採用EV-ICD技術,並於亞東醫院先進的導管室內完成手術;陳哲伸醫師說明,以往心臟相關的新術式多數在手術室內進行,但手術室的透視設備較為龐大,影像角度的調整不如導管室靈活。
王先生術後恢復良好,不僅已恢復日常活動,心律狀況也持續穩定,讓他能夠重新擁抱健康生活;莊文博醫師強調,醫療團隊的目標,是讓患者能夠接受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提供更安全、更創新的治療選擇,期待未來 EV-ICD 能夠造福更多患者,讓更多心律不整患者受惠,尤其是心因性猝死的高風險族群。
更多引新聞報導
- 記者:陳志仁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