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蒲粽香潤端午/宮鳳華

宮鳳華

故園水鄉,端午時節總是彌漫著醇厚的粽香、艾蒿菖蒲的草木幽香,潑灑著濃郁的風情。粽箬、艾蒿和菖蒲,輕念有股涼意從遠古襲來,一片幽深和暗綠。

破曉時,天空是澄澈的天青色,惝若古鎮的的染坊。水色淋漓中,有窈窕村姑擔一籃粽箬,在小巷深弄裡翠生生地叫賣。她們軟軟的步子,水蒲般的腰肢,一副青竹扁擔在圓肩上直晃悠。青碧的粽箬養在水桶裡,甜脆的吆喝回蕩在長街短巷,音韻綿長。村婦在清水田裡插秧,甜潤的秧歌飄向遠方,在淡青色的炊煙裡纏綿。

母親把箬葉放到鍋裡煮沸,再撈起洗淨,就是上好的粽葉了。新采的箬葉浸泡入水,瞬間水即暈染成淡淡的青色,翡翠般透明,嫩嫩的綠惹人憐愛。

裹粽子頗有技巧,多為村中祖輩們或心靈手巧的村婦。她們先把翠綠的箬葉燙煮乾淨,在雪白的糯米裡摻上赤豆、蠶豆、花生仁或肉末兒,然後把三四片箬葉鋪疊起來,尖出兩指卷成錐狀,灌滿糯米和餡料,用棉線慢慢地包紮、綁縛,棱角分明。

村中巧手還能包出各種風格的青粽,有犄角對稱菱米形的,有細挑女人小腳形的,有犀利峭拔斧頭形的,有粗放簡樸草把形的,饞得垂髫稚子直咽口水。小粽子拎在手中,像一件精細的工藝品,玲瓏別致,賞心悅目。

煮好的粽子,清香撲鼻。剝開粽葉,裡面的粽子晶瑩透亮,如宋朝瓷器。蘸點白糖,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又甜膩又軟糯,紫紅的大棗和赤豆就露出頭來,那香那甜那糯,遊弋在唇齒間,令人滿臉春色、齒頰生香。細細咀嚼,最是暖心熨帖,頓覺塵世漸遠,內心柔軟而豐盈。

自家醃的鹹鴨蛋多與粽子同煮。青黃的粽子出了鍋,天青的鹹蛋也被撈出裝盤。粽子清香,鴨蛋腴美,相映成趣。外嫁女子回娘家,娘家會回贈鹹鴨蛋,數字吉祥,討個彩頭。鄉村孩子潔白的脖頸上會掛上五彩線、鴨蛋網和香包。香包裡填的是曬乾的艾蒿、菖蒲、鳳仙花及一些草藥,有一股濃烈的草藥香,孩子家戴香包有清潔、辟穢的好處。

端午時節,除了清供粽子、石榴、艾蒲外,還會看賽龍舟,民間還有飲雄黃酒、飲菖蒲酒、戴香包、懸艾草、簪菖蒲、掛鍾馗等習俗。以菖蒲作劍、以艾作鞭,以退蛇蟲、滅病菌、驅毒邪。父輩們早把煮熟的粽子端到神龕上,放上幾株艾條和菖蒲,燃起香燭,躬身叩拜,虔誠禱告,祈盼尋常日子吉祥安康。

夕光濡染,晚風清涼。桑木桌上一盤青碧規整的端午粽,幾瓣切成月牙狀的鹹鴨蛋,散放的紅櫻桃黃枇杷,再盛上綠豆粥,小院清秋唯美如印象派畫作。一家人抿家釀,嘬青螺,嚼蠶豆,吸溜聲中,清涼來襲,洋溢著田園生活的清蒼疏曠。

每逢端午節,鄉間古樸澡堂裡都煮熬百草湯待客。在熱氣騰騰的浴池裡放進艾蒿、香蒲、老薑、蛤蟆等浸泡。最後將草物撈盡,池裡水色濁黃,艾香撲鼻。大家欣然前往淋浴,吮吸來自鄉野深處的苦澀氣息,沐浴後能祛病免災。

鄉間端午,如同窗花、青瓷、旗袍一樣氤氳著濃郁的古典氣息。艾香、蒲香和粽香彌漫心頭,那是洶湧而至、空曠無邊的鄉愁。故園端午,搖曳浪漫風情,浸潤濃濃鄉情,帶給我們無盡的期盼和甜蜜,讓人瞬間抵達清明與平和,擁有“布衣暖,菜根香”的淡定與愜意。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