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馬米食文化跨國論壇 慈大附小與吉華K校交流


台馬米食文化跨國論壇 慈大附小與吉華K校交流


民以食為天,同為產米聞名的馬來西亞吉打州與台灣花蓮,在米食文化上究竟有何異同?慈大附中國小部暑假至馬來西亞吉打州與吉華K校交流,為了讓兩校學生對自己所在地區稻米文化有深入認識,並能藉由交流,認識不同國家的米食,特別以「米食文化」作為跨國論壇探討主題,希望慈小孩子透過實地參訪與體驗,從了解稻米起源、品種、灌溉方式及傳統農具的使用,到各種傳統及創新米食的烹煮與製作,進而比較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稻米文化的異同。



台馬米食文化跨國論壇 慈大附小與吉華K校交流


位處台灣東部的慈小,早已熟知全台有名的池上米及富麗米,尤其,曾用來進貢日本天皇的吉野一號米,主要產地就在花蓮縣的吉安鄉,因此,出國交流前,陳文馨老師特別引導參加交流的學生,以分組合作的方式,從認識家鄉的角度,大量蒐集資料,藉由小組討論與報告,歸納出最具台灣米食特色的內容,出國與吉華K校進行跨國論壇。特別是在全球飲食方式的多元化下,為了讓K校同學也能品嘗到台灣的米食相關創新製品,文馨老師更帶著孩子特別設計一場不一樣的跨國米食品嚐會,希望給K校師生一個驚喜,更成為此次交流的亮點。



台馬米食文化跨國論壇 慈大附小與吉華K校交流


百聞不如一見,來到吉打州米都亞羅士打市(Alor Setar),吉華K校特別安排兩校學生到「Jati米較」(馬來西亞糧食有限公司)參訪,過程中孩子透過實際接觸了解糙米、胚芽米與白米的差異,也品嚐到稻米所製成飲品與點心。參觀完米廠回到吉華K校,在K校老師及愛心家長的帶領下,讓孩子親自動手製作馬來傳統糕點「Ondeh-Ondeh」椰絲椰糖香蘭糯米球」,從糯米糰加入香蘭汁加以揉捏到球狀,再包入椰糖後煮熟及灑上椰絲,最後一起享用親手製作的傳統米食點心的過程,帶給孩子難忘的真實感受。下午行程來到吉打州著名的稻米博物館,在稻米博物館內,順著樓梯走上去,是一座高8米寬103米的360度圓形壁畫,一眼望去栩栩如生的大壁畫,呈現阿羅士打地標象嶼山和一望無際的稻田,館內除展示和稻米相關的傳統工具外,也瞭解吉打稻米的起源、傳播和發展歷程,包括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中的稻米種植的歷史、節日、傳統習俗和飲食文化。整個行程從上午的參訪到實際製作、從知識分享到口齒留香,一直到參訪稻米博物館,透過「五感學習」,讓慈小的小朋友真正體驗到一場不一樣的跨國米食文化之旅。



台馬米食文化跨國論壇 慈大附小與吉華K校交流


慈小五年級王詠駿同學在參訪碾米廠時,也發現功能類似傳統風鼓車的機器,到了稻米博物館也看到許多和台灣相似的傳統農具,尤其風鼓車幾乎是一模一樣,很興奮的說:「原來我們有很多相同的文化,而且為了產出更好的稻米,工具也不斷的進步。」五年級林語桐同學則分享:到「稻米製作廠」看到機器把硬硬的糙米磨成光滑的白米,太厲害了。特別是當我們跟小天使一起動手做馬來西亞傳統糕點,吃了自己製作的「Ondeh-Ondeh班蘭(香蘭)椰絲糯米球」,那種咬下去鹹鹹的,接著是甜甜的味道一觸即發,中間包著椰糖,外面沾著椰絲,那種感覺真是「絕配」。下午終於親眼見到網路照片中的稻米博物館,看到二樓壯觀的觀景區及樓下展示的早期農具,讓我有一日農夫的感覺,發現不管是任何國家,先人們都會運用他們的智慧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讓自己生活過得更舒適,這是最讓我佩服的。」



台馬米食文化跨國論壇 慈大附小與吉華K校交流


最後是「米食文化跨國論壇」,分享會一開始,只見桌上擺滿來自台灣東部,用蓬萊米所做的泡麵,讓K校同學眼睛為之一亮,慈小小朋友透過影片與簡報介紹台灣稻米產地、早期農村生活、農具與花蓮在地的稻米品種等,最後設計一個小小台灣米食品嚐會,還讓K校師生,實地品嚐從來灣帶來的米食製品,包括用台灣在來米現煮製作而成的小飯糰,以及創新米食製品的米乖乖零嘴,讓吉華K校孩子有機會品嚐到有別於馬來西亞粒粒皆分明的長米與軟Q的台灣米之不同。



台馬米食文化跨國論壇 慈大附小與吉華K校交流


慈小為了此次的跨國論壇,以認識的家鄉角度為起點,帶著台灣的稻米文化與吉華K校進行交流,而吉華K校也因此議題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兩校孩子也從中發現:不管是在台灣或馬來西亞,雖然稻米品種有差異、製作的米食製品多元,但農村生活與稻米製作都大同小異。此次因「米食文化」跨國論壇而精心安排參訪行程的家教協會陳俊杰主席表示,在聽完碾米廠介紹製米流程後,深深覺得「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特別提醒在場所有孩子們要珍惜食物。而對於各種創新的米食產品,正以兼具健康與美味而推陳出新,也深覺得必須要讓更多吉華K校的孩子也一起來,感受身在「稻米王國」的驕傲。



台馬米食文化跨國論壇 慈大附小與吉華K校交流


(撰文:陳文馨、蘇秋碧/攝影:慈大附小新馬國際國際修學團隊、吉華K校張天豪)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