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史學者何池力作 《開台王顏思齊傳》出版

閩南文史學者何池力作 《開台王顏思齊傳》出版

【記者 徐迪/整理 報導】近日,由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資助出版,何池教授新著的《開台王顏思齊傳》由九州出版社以重大涉臺題材出版,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為該書寫了序言。

該書以作者前後歷經15年的田野調查和所搜集的相關史料為依據,再現這位閩南海滄青礁人、從一介裁縫匠到率領數千閩南人拉開臺灣大開發序幕,被臺灣同胞稱為「開台王」真實而又傳奇的人生。

《顏思齊傳》的出版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從臺灣開發的角度證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二是拉開了臺灣大規模開發的序幕,使大陸漢民族第一次零距離瞭解臺灣,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開發臺灣的熱潮,為後來繁榮的寶島奠定基礎;三是傳播了中華文化,使閩南文化、閩南語成為臺灣主流文化、主流方言。所以,臺灣愛國史學家連橫的《臺灣通史》把顏思齊擺在「列傳」首位,肯定顏思齊開發臺灣功績;而更重要的是開啟「臺灣」之稱(漢代至明中期分別稱「夷洲」「琉球」「東番」)——崇禎八年(1635),給事中何楷奏陳靖海之策曰:「……海上歲無寧息,今欲靖寇氛,非墟其窟不可,其窟維何?臺灣是也。臺灣在澎湖島外,距漳泉兩日夜程,地廣而腴……」——乾隆四年編的《明史》第二十八冊第8377頁。這是我國正史稱「臺灣」的開始。

龍海石碼地理學者張燮寫於1617年的《東番考》記載了臺灣時稱「東番」的風土民情,到何楷崇禎八年(1635)改稱「臺灣」只有短短18年時間,這段時間正是因顏思齊大規模開發「東番」而改稱「臺灣」。家在漳州鎮海衛的南明給事中何楷在上《靖海之策》奏疏第一次把「臺灣」這一新名稱寫進去,收入清乾隆四年編纂的《明史》中,成為我國正史最早稱「臺灣」的文獻記載。證明這一觀點是陳夢林編於康熙末年的《諸羅縣誌》:「天啟元年,顏思齊橫行閩海,聲勢浩大,踞有土,始稱臺灣」。

全國台聯會副會長楊毅周先生在給本書寫的序言說:「本書的出版正逢其時。當前,民進黨當局的文化台獨大行其道,給臺灣青少年帶來深重的精神毒害。本書從兩岸同胞共同開發開拓臺灣的角度,展現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因此,這本書是給台獨勢力以有力回擊的確鑿史料。」

該書不僅彰顯了臺灣是大陸漢民族與臺灣少數民族共同開發而成,而且連「臺灣」名稱也由此而叫起,這是對台獨分子叫囂兩岸互不隸屬的有力駁斥,也是這本書出版的重大意義!(照片記者徐迪翻攝)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