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未入口先賞茶/夏俊山

茶未入口先賞茶/夏俊山

夏俊山

每次喝茶,我喜歡先看茶葉在水中沉浮,半晌之後才慢慢喝。這一過程,我稱之為“賞茶”。

記得有一首愛情詩:如果我是開水/你是茶葉/那麼你的香鬱/必須倚賴我的無味。/讓你的乾枯柔柔的/在我裡面展開,舒散;/讓我的浸潤/舒展你的容顏。/我必須熱,甚至沸/彼此才能相溶。/我們必須隱藏/在水裡相覷,相纏/一盞茶工夫/我倆才決定成一種顏色。/無論你怎樣浮沉/把持不定/你終將緩緩的/(噢,輕輕的)/落下,攢聚/在我最深處/那時候/你最苦的一滴淚/將是我最甘美的/一口茶。

捧起茶只喝不賞,能寫出這樣的詩麼?

中國是茶的故鄉,唐代陸羽作《茶經》,並寫詩曰:“不慕黃金鈿,不慕白玉杯。不慕朝入省,不慕暮入台。唯慕江西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陸羽不慕黃金寶物、高官榮華,所慕的只是用流水來浸泡一壺好茶。陸羽同代人劉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驅腥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生氣,以茶散悶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蘇東坡則把茶稱為“清白之士”,留下“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的名句。歐陽修也嗜茶:“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清代的袁枚更是茶道中人,有詩雲:“四銀瓶鎖碧雲英,穀雨旗槍敢有名。嫩綠忍將敬碗試,清香先向齒牙生。”魯迅先生也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的感覺。”(《准風月談 喝茶》)可見他也愛喝茶,並以此為享受。

我也愛茶,但與前人無法相比,也算不得有“清福”,面對一杯茶,喝之前,我常常靜坐許久,先“賞一賞”。“賞”不同於“喝”“飲”“品”,賞,不僅用口,還要用眼,用心。我喜歡先看杯中的茶葉,看茶葉在水中翻騰,看它們一片片淩亂地沉下,又掙扎著冉冉浮起,浮起後又悠悠沉下,真是變幻莫測。再看那朵朵嫩芽,或恰如雀舌,或旗(嫩葉)槍(芽尖)交錯,百態千姿,剛剛展開又匆匆沉寂。

哲人有言:“一砂一世界,一花一菩提。”靜下心來觀看眼前杯中的變化,讓心隨著芬芳的茶香與茶的氣韻而動,你會不知不覺進入一種無際的遐思,一種入禪的意境。你會被那蒸騰的氤氳帶到“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江南水鄉,你會看到溫柔而秀麗的茶鄉迷蒙飄渺的雨霧,透過如煙如霧嫋嫋上升的水汽,你會來到高山之上,呼吸到山上清朗的氣息,看到高山頂上的藍天白雲,你的眼前仿佛有一幅濃淡相宜的潑墨山水畫,“閑夢江南梅熟時,夜船吹笛雨瀟瀟,人語驛邊橋”——如詩如畫的風光,多麼讓人陶醉啊!

一杯茶為什麼能給予人這一切的呢?記得有人說過:“茶是一種心靈之水,茶是一碗鄉土行情,茶是一杯綠葉汁液,茶是一篇豪言壯語,茶是一本哲學。”可見,喝茶是一種心情,每一個場合每一個時間喝茶,都有一種心境所在。不同心境的人即使喝相同的茶,品出的也是不同的味道。而要從茶中領會山川風景,也許只有“賞”才行。在我看來,茶能使人內省和保持心境的常態,而且還能使你浮躁的心態得以調整。一個人如果只知喝茶,不知賞茶,未免是一種遺憾,而要“賞茶”,則應消除煩慮,拋卻是非心、名利心,遠離齷齪與虛偽,覓得一份淡泊與寧靜。醉生夢死,是賞不了茶的,整天工於心計,算計別人也是賞不了茶的。只有心無纖塵,才會有“一種山川靈秀之氣,與茶香一起湧來”(峻青)。

人生就像一杯濃濃的茶,在賞茶的精神境界中,你會看到人生在時間之水的浸泡中展開,沉浮,輾轉,沉寂。你會懂得:在滄桑人世之中,人生短暫猶如茶葉,每個人都要從生到死,貢獻出自己的所有,走完自己人生的歷程。而人生的滋味也正如一杯濃濃的茶。少年初識愁滋味,成長中有著淡淡的苦澀;青年,亮麗的青春免不了有幾抹灰色;中年,趨向成熟的歲月,雙肩卻負著沉重的責任;老年,飽嘗了人生的坎坷,韶華不在,難免幾分酸澀。

茶未入口先賞茶,我感到茶葉的苦蘊涵清香,讓我們振作精神;人生的苦澀中同樣有著清香,同樣可以讓我們振作起來。浸泡進人生這杯茶裡,把真誠與執著揮灑在人生之路上,為社會盡了應盡之力,我想,無論為官為民,我們的人生都將是厚重飄香,值得回味的。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